《卖火柴的小女孩》
它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于1846年的一篇短篇童话。
寒冷的除夕夜晚,天冷得可怕。所有的窗子都射出温暖的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肉的香味。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双脚在街上游走,因为她今天连一根火柴也没有卖出。她蜷缩在街头墙角,终于耐不住严寒,擦亮了一根火柴。在温暖微弱的火焰中,她仿佛坐在了一个美丽的铁火炉旁边,火柴熄灭,温暖的铁火炉消失;小女孩擦亮一根根火柴,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向她走来,一株美丽的圣诞树出现在她眼前,但火柴熄灭时却什么也没有;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温柔和蔼的老祖母出现在眼前,小女孩生怕祖母像火炉、烤鹅、圣诞树一样随火焰消失,急忙燃亮了手中所有的火柴,乞求祖母把她带走,于是祖母抱着她在光明与快乐中飞向上帝身边。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小女孩手里捏着一扎燃过的火柴,嘴边带着微笑,已经死去了。
一堵墙隔开了墙内、墙外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墙内的世界充溢着圣诞节的欢乐,墙外的世界里小女孩被冻死在除夕夜里。现实的处境与诗意的幻觉又形成了一重对照,孤苦无助、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只能以幻觉来满足温饱的要求。一次次的幻觉的破灭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在对比中,深化了主题,增强了童话的感染力。整篇作品文笔细腻、凄婉动人,历来被认为是安徒生童话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