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学

清代在官办学校肄业的学员称南学。《清史稿·职官志二》: “ (雍正) 九年 (公元1731年) 建南学 (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

南学

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从东晋开始,苟安江左,不图恢复,社会相对安定,学术文化较为进步和发达。南朝以文学自矜,而不重经术,“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南史·儒林传序》),宋、齐、陈三朝均无所建树。只有梁朝,自梁武帝起,才开始重视经学的研究,“天监四年,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南史·儒林传序》)。南朝的经师承袭了魏晋崇尚虚无、空谈明理的学风,他们解经喜好新奇,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晋杜预注,不仅兼采众家,而且引用玄学观点阐发义理、遍说群经。后来他们又受佛学讲经风气的影响,登台去宣讲、阐释儒家经义,使得听众多达千余人。他们把口头讲经的记录称为“讲疏”或“讲义”,把阐发经义比经注更详尽的著作称为“义疏”,如皇侃曾撰有《礼记讲疏》、《礼记义疏》(今二书均已亡佚)等。南人解经,略于名物制度,而以老庄玄学标举大旨,贵有心得; 他们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学风简明通变,《北史·儒林传序》上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说明了南学辞义简括的特点。汉学重在明经,唐学重在疏注,南朝处于汉学已往、唐学未来之际,经师们所倡导的义疏之学,对后世影响甚大,他们编著的各种经书的“讲疏”“义疏”,成为唐代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的依据。南学的代表人物有皇侃、费甝等,经注流传下来的有皇侃的《礼记讲疏》、《礼记义疏》、《论语义疏》、《孝经义疏》,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有辑本。

南学

官署名。属国子监。因馆舍位于 “北学”国子监之南而得名。清雍正九年 (1731) 设立。《光绪会典事例》 卷1098载: “(雍正) 九年奏准,将毗连国子监街南官房一所,赏给本监,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等居住、学习的场所。”这里有肄业生共60名。南学的管理者是2名正副管学官

南学

❶南北朝时南朝经师所传之学。以皇侃、费甝等为代表。以《诗》、《三礼》郑玄注、《周易》王弼注、《尚书》孔安国传、《左传》杜预注为据,兼采众家和玄学观点,遍说群经。辞义简括,标举大旨,一反两汉繁琐支离而又阴阳五行化的经学传统。代表作有皇侃《论语义疏》、《尚书义疏》等。后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所依据。
❷学校名。清代国子监太学生在学肄业之所。雍正九年(1731)置。经国子监祭酒孙嘉淦奏准,获赐毗连国子监街南官房一所,供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遂有此称。设正、副管学官各一人,管理学内事务。学生六十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隶学部。

南学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云:“江左(指南朝),《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指北朝),《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毛公,《礼》则同遵郑氏。”南朝经师,大体袭承魏晋学风,重文辞,不拘家法,兼采众家,亦取玄学,发挥比较随意。其代表人物有皇侃等。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多据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