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负责制changzhang fuzezhi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基本领导制度。它指作为法人代表的厂长(或经理)代表法人行使职权,并依照有关条例的规定对企业的生产指挥和行政管理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领导体制在40年中几经变更。在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1953年,许多企业曾实行过“一长制”,其特点是厂长对企业的生产行政工作全权负责,而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实行保证和监督。这种领导体制的推行在克服管理上的无人负责现象,加强集中统一指挥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实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出现了厂长个人独断专行的现象。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批评了“一长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即以党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其特点是企业中有关生产、技术、财务和生活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并由厂长负责组织执行。日常生产行政工作由厂长统一指挥,遇到紧急情况厂长有权临机处置,事后报告党委。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从建立到1986年结束共实行30余年,其间有过一些变化。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和这一体制本身的责权割裂的缺陷,造成了名为集体负责,实为无人负责,也无法负责的现象。由于政企不分,难以建立独立有效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党委也不能及时抓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企业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决定,1986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厂长负责制的内容。 按照厂长负责制的要求,厂长是企业法人代表,代表法人行使职权;厂长是企业中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指挥官,处于中心地位。厂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任期内,厂长具有经营管理的决策权、生产指挥权、行政干部的任免权、对职工的奖惩权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权限。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要强调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作用和职代会、工会的作用。实行厂长负责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厂长负责制将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厂长负责制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的一种领导管理制度。党、政、工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厂长是企业的总负责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指挥全权负责,对厂级行政副职有提名权,对中层领导干部有任免权;企业党委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对生产行政工作起监督保证作用;工会和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对厂长决策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监督。 厂长负责制厂长,是指工业企业行政领导人。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由厂长全面负责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就是厂长负责制。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和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颁布的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 对厂长负责制做了明确规定。指出,企业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厂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厂长在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企业主管机关的决定,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在企业缴纳税金,上交利润和提取、使用利润留成以及转让固定资产和进行重大经济活动等方面,厂长必须接受审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国家银行的监督。厂长应定期向企业党委和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厂长实行任期制,任期内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厂长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 有对职工奖惩权,对厂级副职及中层行政干部任用的提名权。 厂长负责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企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管理委员会由厂长主持。其成员除厂长和党委书记外,还包括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干部、专业人员以及优秀的工人代表,组成一个集中了企业优秀人才的、有权威、有号召力、有组织能力的集体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所讨论的决策方案由厂长、副厂长、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组成的厂务会议提出。第二,厂长、厂长助理及其职权,厂长无论是上级委派还是招聘,均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厂长有如下职权: 提出副厂长、各总师的任免名单,管理、考核、任免中层行政干部; 有生产经营指挥权,并对工厂的人、财、物有调度处置权; 在紧急情况下,对超越自己职权范围而又必须立即决定的重大生产行政问题,可以临机相宜处置,事后向有决定权的上级部门报告。第三,企业党组织。企业党组织主要是对企业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和对国家方针、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实行厂长负责制,要求实现党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主要要抓好保证、监督和教育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