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历史学派又称“批评学派”、“历史批评学派”或“鲍亚士学派”。国外民族学派之一。19世纪末形成于美国,创始人为弗朗兹·鲍亚士(FranzBoas)。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反对进化论学派的理论概括,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文化区”和“文化层”概念,基本理论与传播学派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分化成心理学派、文化相对论和新进化学派等。代表作有鲍亚士《原始人的心理》(1911年)、《人类学和现代生活》(1928—1938年),罗维《原始社会》(1920年),克罗伯《人类学》(1923年)等。 历史学派19世纪中叶产生于德国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采取历史归纳法,企图建立民族的国民经济理论体系。指责古典学派偏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作用,反对经济自由,强调国家、法律、道德和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意义。19世纪末叶,劳资矛盾日益发展,新历史学派又强调伦理观点对经济的决定影响,建立“社会政策”学会,鼓吹社会改良,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李斯特等为先驱者。主要代表先有: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和克尼斯,称旧历史学派。后有施莫勒、瓦格纳和布论坦诺,称新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亦称“美国批评学派”。美国人类学、民族学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代表有鲍亚士、威斯勒、克娄伯、罗维。以反历史主义的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反对进化论观点,认为历史就是对各个事实和现象作经验描述,因为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是历史,反对任何的抽象推理,因为它都是不可靠的;在理论上持与德奥文化圈学派相似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看作是静止不变的,把文化的发展归结为地理上的转移和传播, 用“文化区”代替“文化圈”,提出民族学的任务,就是对各个“文化区”、文化的特点和传播作静态的机械的描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