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1 原道

唐儒家伦理哲学著作。韩愈著。本文内容主要论述与佛教、道教“道”相对立的儒家之“道”及与佛教祖统相抗衡的儒家“道统”。在伦理思想上,首先认为儒家的仁、义即是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次,从儒家伦理观角度指斥批判佛、老之“道”“去仁去义”,“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是毁灭伦理纲常的;再次,在伦理哲学和伦理政治观上,批驳佛、老的“虚无”,提倡儒家的“有为”,强调《大学》的修齐治平观;最后,本文从封建制度和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出发,构成了儒家的“道统”,认为“先王之道”由尧开其端,后依次传给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至孟轲死后,“不得其传焉”。本文在维护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上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后收入 《昌黎先生集》。

原道

唐韩愈著。论述儒家与佛、道二家相区别之“道”。力主阐扬《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新解释仁义道德观念,批驳佛、道“绝仁弃义”,毁害伦常之罪。提出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至孔孟的儒家道统观念,并自诩为儒家道统之传人。收入《昌黎先生集》。

原道

唐韩愈著。为批判“佛”、“道”而作,论述了与佛教、道教的“道”相对立的“道”以及与佛教祖统相抗衡的道德。认为儒家的仁、义即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其表现于现实政治生活,即为“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这个“道”由尧开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指斥佛老之“道”,“去仁与义”,“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只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伦常”,与修齐治平“将以有为”的传统思想相对立。违背先王“道统”,破坏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所以必须加以废除和禁止。主张对佛、老二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恢复和建立“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以及“士、农、工、贾”等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的社会伦常关系。此文收入《昌黎先生集》。

原道

古代散文美学观点。刘勰用为《文心雕龙》第一篇题目。“原道”,即源于道,本于道。刘勰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这里说的“道”,具体解释为“太极”,指天地未分前的一团元气,这就多少包含了文学起源于客观世界这样较为合理的成分。在刘勰那儿,“道”又自然地与儒家经典相统一,这样,文学又与其它上层建筑、哲学、政治相关联。刘勰把文学与生活、社会、其它上层建筑这样虽然很粗疏甚至是含混地联系起来,在那个思辩科学并不发达的时代,亦不失为一种包含相当合理成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的解释。“原道”是刘勰理论体系的核心,又是文以“明道”的理论基础,它是针对齐梁时代文坛轻内容、重形式的积弊而提出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对后代古文家的理论与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原道》

唐韩愈撰。议论散文。自韩愈创作“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后,“原”便成为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本文集中表明了作者“崇儒学,辟佛老”的思想主张,一方面探求儒道的本原在于孔孟的“仁义”,另一方面抨击道家去仁义,返荒古,不合“圣人之道”,斥责佛教是“夷狄之法”,指出佛道信徒是游手好闲、靠他人养活的寄生虫。韩愈此文是有感而发的,唐代有寺院约四万所,僧尼二十六万五千余人;道士的数量也很大。这些人不事生产,却占有大批田产,不纳税,不服役,享有特权。因此韩愈痛感这种现象害国害民,力主排斥佛、道。文章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充分体现“韩文如海”的特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