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双簧

形成于清代末叶。初时叫做“双学一人”。由前后两人表演,坐在前面者称“前脸”,不说不唱,按照后面一人的说唱内容作各种动作和表演,做简单滑稽化妆;藏在后面的称“后脸”,有说有唱但不露面,前者注重仿学,后者注重嗓音、说唱,两人配合默契,像一个人说唱一样,常歪学、插科打诨,故意露出破绽,以逗引观众发笑。双簧的创始人为清末的黄辅臣。民国初年以后,一些相声演员曾经表演,同时将黄改成鼓舌如簧的簧,渐渐竟使一些人误以为双簧是相声的一种。
双簧的曲调比较短,每场表演时约使用四五段曲词,演至结尾掀起高潮,在观众的笑声中嘎然而止。自黄辅臣之后,著名的双簧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徐狗子、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传统曲目有:《耍狗熊》、《窦尔敦》、《罗成出马》、《结巴捞牛》、《玉堂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编的曲目有:《大秧歌》、《演话剧》、《灭蚊蝇》、《收麦子》等。

双簧

曲艺曲种之一。多由两人表演。一人藏在后面说唱,另一人按后面说唱内容作表演;还有的一人在台前说唱,另一人藏在其身后替代做动作。两种形式均酷似一人表演。表演中偶露破绽以逗乐观众。

双簧

又称“双黄”。相传由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北京“评书”艺人黄辅臣所创,也有推断他为乾隆年间的说唱“硬书”的。黄辅臣以口技见长,颇擅长模仿人物的语言、动态和鸟兽声等。晚年因嗓音失声,不能演唱,而内廷仍让他进宫供奉,因此,只得带他的儿子随行。表演时,由他的儿子蹲藏在椅后说唱,他坐在椅子上张口并假做表演。口形与手势的动作与声音一致,当时称其为“双簧”(因系黄氏父子说唱表演,故又作“双黄”)。后人承袭这一表演方式,专以滑稽取胜,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前面的表演者,当场要化妆,头戴朝天髻,眼、嘴周围涂白粉。前后两人配合协调而逼真,形如一人。表演速度由慢而快,直至手忙脚乱引起哄堂大笑为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