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反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反胃

中医病症名。又名“胃反”、“翻胃”。是指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物为不消化的食物的病症。因食入反出,故名。多因脾胃虚冷,命门火衰,不能运化水谷所致。治疗宜温中健脾,温补命火,降气和胃。可见于西医幽门梗阻的病变。

反胃

指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胃反。为中老年妇女易发病。多由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辨证论治:
❶脾胃虚寒者,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所吐之物为缩食不化或清稀水液,吐尽始舒,平素食少便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润,脉细缓无力。以理中汤加丁香、白蔻仁等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如病久手足不温,腰膝酸软者,加炮附子、肉桂、破故纸、吴茱萸等温补命门。
❷胃中积热者,所吐之物为缩食及混浊酸臭之稠液,兼有便秘,小便黄赤,心烦口渴,面红。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以竹茹汤(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杷叶、山栀、姜、枣)加黄芩、黄连清胃泄热,和胃降浊。
❸痰浊阻胃者,所吐之物为宿食及或稠或稀之痰涎水饮,或吐白沫,平素眩晕,心下悸。舌苔白滑,脉弦滑。以导痰汤(二陈汤加南星、枳壳)涤痰化浊,和胃降逆。
❹血痰积结者,所吐之物除宿食外兼有褐色浊液,或吐血便血,上腹胀满刺痛拒按,或有积块坚硬,推之不移,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以膈下逐瘀汤祛瘀活血,和胃降浊。针灸治疗:以中脘、章门、脾俞、气海、足三里、公孙为主穴。肾阳虚者加神阙、关元;气阴两虚加三阴交。针刺补法,并可加灸。调护:
❶避免忧愁思虑,注意精神愉快。
❷适当活动,增加气血流通,使中焦气机升降和顺。
❸防止受寒,尤其注意足、腹保暖。
❹病人应练六字诀功或调息功,以通胃经。

反胃

病症名。又称“胃反”。指谷食入胃,停而不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属阳虚有寒。治宜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