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书疑义举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学著作。七卷。清俞樾撰。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因人言罢职,主讲苏州紫阳书院等处,晚年主杭州诂经精舍。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为治经之道,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尤以通假借为重要。仿《经义述闻》撰《群经平议》,仿《读书杂志》撰《诸子平议》,仿《经传释词》撰《古书疑义举例》。善诗文,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集丰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集》,共二百五十卷。
《古书疑义举例》每卷收古书中有疑义的语言现象若干条。第一卷十四条,第二卷十二条,第三卷十三条,第四卷十二条,第五卷十七条,第六卷六条,第七卷十四条。共八十八条。每条解释一种语言现象,例如“上下文异字同义例”、“倒句例”、“倒序例”等。这些现象,除个别情况外,均据先秦十三经典籍及诸子的著作摘引。例如第一卷第一条“上下文异字同义例”中,计有引自《孟子·公孙丑》《论语·卫灵公》《左传·庄公元年》《周书·太子晋》《荀子·宥坐篇》《商子·兵守》《吕氏春秋·辩土》等的同一情况材料。然后对这现象进行分析,有的还引其他典籍对勘。例如:《吕氏春秋·辩土篇》:“必厚其靹”。又曰:’其靹而后之。”按:“后”与“厚”同义。《释名·释言语》曰:“厚,后也。”上言厚,下言后,亦异字同义之例。这里,引《释名》的记载,说明“厚”“后”是同音假借字。所以,就全书所收的八十八种古书的疑义现象也是“例举”性质,而每一种现象中所收的也只是“例举”,而不是搜罗了现存典籍中所有的同样材料。但就这八十八种现象来看,既有关于字、词、句和篇章的,也有关于修辞、校勘的。例如:第一卷第一条“上下文异字同义例”、第二条“上下文同字异义例”就是分析古今字、假借字和多义词的;卷三第十条“美恶同辞例”,第七卷第三条“两字一义而误解例”,第四条“两字对文而误解例”等是探讨“一词多义”和“反义词”等。第四卷中诸条都是关于古书中虚词用法的。主要是对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补充。第一卷第三条“倒句例”,第四条“倒序例”,第五条“错综成文例”等,探讨的是词序组合问题。再如:第一卷第十三条“倒文协韵例”“变文协韵例”,则是诗歌中词序问题。至于第一卷第十条“两句似异而实同例”、第二卷第七条“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等,牵涉到句与句的关系问题。而第七卷第十一条“分章错误例”,第十二条“分篇错误例”,更是论及篇章结构了。至于第二卷中第一条“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第二条“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论述的是消极修辞现象了。第五卷的十七条,多数是关涉到古书校勘的问题。全书前五十一例除少数关用字者外,多为古人造句之例,五十二例以下,系后人读古书之误例。
《古书疑义举例》虽是“举例”性著作,但它是在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经义述闻》和王引之《经传释词》等著作基础上,补充扩大,涉及古书中各种语言现象,且旁及修辞、校勘等领域。它不但对“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是“读书之一助”,而且是研究古代汉语语言现象的主要参考著作。不过,俞樾这部著作,在两个层次中都只是例举性的,并没有构筑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后人就有可能在两方面加以补充扩展。首先是归纳出更多的语言现象,其次是搜集更多的某一现象的例子。这也就是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和姚维锐的补、续补、校录和增补所以能产生的契机。
有《春在堂丛书》本,《续清经解》本,1937年左右有上海石印本,中华书局1956年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除收有《古书疑义举例》外,还收了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及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等几种。

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学书。清俞樾著。七卷。专释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辞例,共88例。内容包括语义、语法、修辞、校勘诸方面。论述精当,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近人刘师培有《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有《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有《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中华书局将其与俞书合刊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最为适用。

《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学著作。晚清俞樾著。俞樾(1827~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清著名学者。此书分七卷,八十八节,卷首有总题目,节有分题目。周秦两汉之书在遣词造语上不尽相同,后人欲通晓古书疑义,须具有训诂、文法、修辞、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此书列举前人发现的疑义文例,逐一分析,涉及范围甚广,包括文言句式、词义、修辞、校勘等问题,对今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有很重要的价值。其中,一至四卷谈到了很多文言修辞的问题,并列举了大量文例,对研究古文写作学启发较大。后来学者为此书不断增补,主要有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校录》、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附》等四种。中华书局1956年将俞书与四种合并出版了《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古书疑义举例

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古书疑义举例

七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北部)人。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晚清著名学者,著有《上海县志》、《春在堂全书》、《镇海县志》、《射雕馆集》、《群经平议》等书。此书为训诂之类书,由于周秦汉三代用词造句已多与后世不同,后人阅读理解多遇困难,作者于是专门在此书中诠释此类词句,尤其重视举例,故名之“举例”,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书议论精辟恰当,是初治古汉语者必备的参考书。今存光绪间刊本,民国甲子 (1924) 长沙鼎文书社本等,1982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