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染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9 古代染色蚕丝、纱线、羽毛以及织物上染色彩的工艺技术。周代染丝(绣线)、染羽、染毛、染帛已很普遍,并由官府设“染人,掌染丝帛”、“钟氏染羽”等专门官职来管理。染丝,即先染彩,后织锦,或作为绣线。染羽,是采集羽毛染色,以装饰旌旗和王后的车舆。周至战国时期,染色工艺技术比较发达,有石染和草木染两种。石染是用朱砂、赭石、石黄等矿物颜料,进行染色。草木染则是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如用蓝草染蓝,紫草染紫等等。当时色谱已相当齐全。到了汉代,红、黄、蓝三元色互相配套发展,色谱已扩大到10种色调和39种色名。明代服用色彩已达57种。清代的绣线共有745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