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台〕台官署名称。常用于负责监察百官善恶的衙署。如御史台、肃政台。《旧唐书·职官志三》:“御史台:〔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名宪台。咸亨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分台为左右,号曰左右肃政台。左台专知京百司,右台按察诸州。神龙复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废右台,先天二年(公元712年)复置,十月又废也〕。” 台一种方而平的建筑物。《尔雅》曰: “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释名》云: “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由此可知,台是用土筑起来的高台,有的高达很多层,如老子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台之上一般布置有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少数也有利用土台做楼层,周围殿阁回廊,中心部分为土心,类似后世的石窟窿檐做法。台的大小高低不一,台身有土筑、石砌、砖砌等做法。其功能主要在于供眺望、游览、传递信息、防潮、避水患、藏珍物等。因此,古代帝王多崇尚高台建筑,如西周的灵台、春秋战国时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赵的邯郸台、燕下都的老姆台、汉代长安的柏梁台、神台、通天台、曹魏邺城的铜雀台等。唐宋时期,高台建筑趋于低潮,元代又风行一时,明清时逐渐消失。但在寺观、宫殿庙宇、园林建筑中还常运用,明计成《园冶》中就说: “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 台周代对一种奴隶的称谓。春秋时列入 “人有十等”中的第十等。《左传·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可见其地位极为低下。台为家内奴隶,为主人服各种杂役。春秋时有以公室中给宾客付餐送膳之人称台者(《孟子·万章下》,则从服杂役演变而来。或谓罪人为奴而又逃亡复获之,则为陪台(清俞正燮 《癸巳类稿·仆臣台义》)。 台以古代军事设施取村名的习俗,台,即“烟台”、“狼烟台”,古代军用通讯报警设施,沿海、交通要道常有其遗址,周近村庄往往以“台”为名,如龙口市的东台、西台、台上李家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