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思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史思明?—761唐宁夷州突厥族人。本名窣干。与安禄山同里,先禄山一日生。及长,二人相善,俱以骁勇闻名。通六蕃语言,为互市郎。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奏为折冲。天宝初,频立战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天宝十一年(752年),禄山奏授平卢兵马使。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使其略定河北。他带兵南下,攻讨饶阳诸郡,陷之。十五年正月六日,他与蔡希德围颜杲卿于长山。九日拔之,执杲卿送至洛阳。又围饶阳(今属河北)。会李光弼出土门(今河北井陉),拔常山郡,始解饶阳之围。范阳留守贾循被杀,以其代之。是年四月,与郭子仪、李光弼战于嘉山(今河北定县西),大败。披发跣足持半截枪而逃。李光弼等因潼关失守退入土门,他引兵击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以十万之众围李光弼于太原。会禄山死,安庆绪使归范阳,赐姓安,名荣国,爵妫川郡王。及安庆绪败北,唐军收复两京,形势不利时,乃以所辖十三郡、八万兵降唐。被任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六月,他降唐半年后决计再叛,与安庆绪互为声援。是年底,率军攻克魏州(今河北大名),杀死三万余人,平地流血数日。次年一月,于魏州筑坛,自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引兵救相州,杀安庆绪。又引军回范阳称“应天皇帝”,更国号“大燕”。不久,出兵攻占洛阳及其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年)三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史思明?—761唐安史之乱叛军首领。原名窣干,宁夷州(今贵州正安南)人。突厥族。早年为安禄山密友,因到长安奏事得玄宗宠,赐名思明,后官平卢兵马使。禄山叛乱时,任其为范阳节度使,率军破常山杀颜杲卿。禄山死后降唐。乾元元年(758年)复叛。次年据魏州(今河北大名)发兵助安庆绪解邺城之围,旋杀庆绪于范阳,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在邙山败李光弼后率兵进犯长安,途中被子史朝义杀死。 史思明?—公元761年唐朝著名“胡将”,为“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其母为突厥人,其父为史国的粟特胡人,所以《唐书·史思明传》说他是“突厥杂种胡”。与安禄山为邻居,生日只隔一天,少小互相亲爱,长大后与安禄山一同做营州(今辽宁朝阳)的互市牙郎(唐朝与突厥和契丹互市交易的中介人)。后参军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屡立战功,进至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随安禄山举兵反唐。安禄山死后,他为叛军统帅,对抗唐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僭号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思明?—761唐宁夷州突厥族人。为“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唐天宝十四年(755),随安禄山举兵反唐。后为叛军统帅,对抗唐军。乾元二年(759),僭号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被其子所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