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史记

历史散文集。西汉司马迁(前145或135—前87?)著。一百三十篇。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幼年耕田放牧, 十岁随父移居茂陵,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诵读经典。二十岁开始漫游江淮,归后步入仕途,任郎中,陪武帝巡行,奉命出使西南。前后十多年时间,足迹遍及西汉版图。周览名山大川,凭吊古物遗址,搜求掌故传闻,不仅丰富阅历,开阔眼界,而且积累生动史料。三十八岁承父职为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在主持修订并颁布 《太初历》 同时, 着手著述。天汉二年(前99),因“李陵事”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 发愤著书。 征和初年,《史记》定稿。著有赋八篇,文集一卷。多佚。今存《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安书》。《史记》亦有《太史公百三十篇》、《太史公记》、《太史公书》等异名。包括《表》 十篇,《书》八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详实地记述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太初时期约三千多年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史实,蕴含深刻而内容丰富,体现出司马迁积极进步的历史观。《史记》开传纪文学先河,有卓越艺术成就。虽然以生活本身来反映历史,但注意文学描写,使历史记事形象化。在实录基础上,充分把握人物性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典型事件,用符合人物身分语言,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场面中加以描写,创造出一大批血肉丰满而个性鲜明人物形象。文笔精妙圆熟,极富辞采,且有史家道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百代以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序》)。南朝·宋裴骃著《史记集解》八十卷,唐司马贞著《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著《史记正义》三十卷,宋人将三家合刊,分排于正文之下。通行本为武英殿本,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新点校本。

288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西汉司马迁著。开创中国纪传体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史记》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再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塑造了一个个富于时代特征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对上下三千年历史的生动概括,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强烈爱憎感情,从而使《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典范。


033 史记

书中《货殖列传》描绘了当时中国经济地理全貌,主要地区的地理特点,记载物产、交通、城市、生产与生活等内容。是最早的经济地理著作,开区域经济地理学和部门经济地理学之先河。《河渠书》、《大宛列传》等分别记载有水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内容。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170 史记

纪传体史书。130卷,西汉司马迁撰。记载起自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间的史事。全书分本纪十二、年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本纪从黄帝写到汉武帝,用编年体记载历代皇帝大事。年表从三代世表,至汉代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把复杂史事,用简明表格罗列出来,一目了然。书自礼书至平准书,分别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和各种典章制度。世家从吴太伯世家到三王世家,记录诸侯、王、贵族史事。列传从伯夷列传到太史公自序,记载官僚、士大夫以及下层社会人物史事。《史记》取材宏富,主要来源于汉代以前的古书、汉代的档案、作者的见闻,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改称《史记》。《史记》写人状物,语言生动鲜明,栩栩如生,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南朝宋裴骃作《集解》,唐司马贞作《索引》、张守节作《正义》,宋代将三家注释总汇排入正文之下,便于阅读。

《史记》shiji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最初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魏晋间始称《史记》。书中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大事;表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事之不足;书用以记载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叙述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的事迹;列传记载形形色色人物的事迹,上至将相勋贵,下至市井细民,以及外族君长,用以表彰那些品行突出、功业卓著、显功名于天下的人。五种体裁互相配合,构成完整的体系。
司马迁自述作《史记》的意图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因此在叙事中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独到看法,书中包含着许多进步思想。作者注意从历史的发展中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他重视人的作用,不迷信天道;重视经济问题,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大胆为商人立传;他推崇孔子和儒家,但又杂取百家的精华,并大胆暴露汉儒的鄙陋无耻;他记载了很多帝王将相的历史,但又不忽视小人物的事迹,尤其能够不以统治者的是非为标准,敢于为官方打击的游侠立传;他能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自己的好恶掩盖其功过,特别是敢于抨击汉代的统治者,揭露了刘邦、吕后、汉武帝等人的自私、怯懦、残暴和愚蠢,表现了勇敢无畏的批判精神。班固曾从封建正统思想出发,批评此书“是非颇谬于圣人”,但又肯定它“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以人物为中心,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了使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作者对历史材料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把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事迹写入其传记,对其他有关材料,则用“互见法”在另一些人的传记中予以披露,以使其形象完整统一。如《项羽本纪》中,就主要表现了项羽叱咤暗呜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而对其他性格特征,则放到刘邦、韩信等人的传记中去表现。作者还善于运用典型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常常通过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个性。《史记》比以前的历史散文叙事更为生动,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入民间传说,适当运用想象、虚构、夸张等手段进行艺术加工,使作品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场面惊心动魄,富于戏剧性。如“鸿门宴”、“荆轲剌秦王”、“完璧归赵”、“窃符救赵”、“灌夫骂座”等故事和场面,向来为人称道。此书是发愤抒情之作。作者在文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或夹叙夹议,或通过人物之口寄托主观评价,或在篇末直接发表见解,或通过场面的渲染烘托氛围,造成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崇敬胸怀壮志、顽强进取的英雄,同情遭受排挤、怀才不遇的人物,表现了很多英雄人物的毁灭和不幸,借以寄托身世之慨。作品带有崇高的美学风格,跳荡着强烈的牢骚不平之气。作品的叙事语言雄浑朴茂,生动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结尾的评论微婉蕴藉,摇曳多姿。文中还采用了不少民歌、谚语,通俗浅近,增添了生活气息。
《史记》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其开创性的体例、大胆的实录精神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历代散文家都把它作为学习写作的典范;其形式、体裁直接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形成,其内容则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
司马迁身后曾有多人增补《史记》,其中以西汉褚少孙的增补最为精采,现以“褚先生曰”的形式存于《史记》中,如《滑稽列传》中的“西门豹治邺”一段,是颇受喜爱的作品。此外,《史记》中,有些内容在流传中也有所散失。
注本有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等。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通史总则下,以人物为中心,五个部分有机结合,概括记述了这三千年左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史书的范例。故“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把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批判了统治阶级,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它善于将主要事件与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详略得当,引人入胜。人物的语言、行动极富于个性,不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还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叱咤风云的项羽、还有一个个游侠酷吏等等。所以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因此,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中国通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太史公书》。一百三十篇。司马迁著。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时随父谈读书,受其黄老思想的熏陶。十岁诵古文,后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尚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二十岁起,壮游四方,“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阨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所经之处,考察古迹,访问遗老,搜集历史和当代人物事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历史知识。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父死,遗嘱迁继志撰史。三年,任太史令,尽阅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倡仪并主持改革历法,制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李陵兵败降匈奴,迁为其辩,被逮下狱,“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终于下蚕室,受腐刑,遭受极大的摧残与凌辱。他“身残处秽”,肠一日而九回,几欲引决,然“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同上)。乃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以述往事。太始元年(前96)出狱后任中书令,以全身心投入撰史工作。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及诸子百家著作,以及官府所藏典籍档案,并以亲身考察所得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所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事迹。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本纪”以朝代或帝王为主,按时序记其大事,是全书总纲。“年表”是将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按年代或时间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以简驭繁,便于查检。“书”专记典章制度方面的兴废沿革,《汉书》改“书”为“志”,以后史书多采用“志”的名称。“世家”专记诸侯世系活动。“列传”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为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为两人以上列传,如《管晏列传》、《樊郦滕灌列传》等。类传系以类相从,将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入同一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史记》也用类传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编纂史书的体例。其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结构是一完整的统一体系。从体裁上看,这五体有的前人已经用过,不全为司马迁的发明。但将这五种体裁有意识地互相配合,勒成一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司马迁的创举。自《史记》创为纪传史体,“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通志、总序》),“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廿二史劄记》卷一)。一部《廿四史》,其源头在《史记》,司马迁开创性的功绩是巨大而无与伦比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每以“太史公曰”发为史评史论。其评论的内容,以历史人物居多。《左传》等书中有“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显然源于《左传》等书。但司马迁并非简单的模仿与照搬,而是有所发展的。无论从使用的范围、形式之多样,内容之多寡,文采之高下,论断之深浅,“太史公曰”都远胜于“君子曰”。“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考信于六艺”,遂成为《史记》考订史料的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在考古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不失为一种考信辨伪的有效方法。遇有那些说法不一,真假难辨的史料,《史记》的态度是“疑则传疑,信以传信”,将各种说法分别照录,如秦国的世系,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十二诸侯年表》及《六国年表》中,就有三种不同的记载,这样的处理,确较妄取一说要高明。《史记》叙事,善恶皆书。如记汉武帝时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对其成功处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某些工程劳民伤财,“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平准书》)。扬雄称《史记》为“信史”(《法言·重黎》);班固谓《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信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博大而精深。其哲学倾向,以道家为根柢而重视儒家。因崇尚自然,向往黄老无为而治,故对汉中叶以来的严刑苛法、与民争利多所诋评,然不满老子的“小国寡民”之说,指出:“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货殖列传》)他重视儒家,尤重视《六经》,谓“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而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其述孔子修《春秋》之旨,与孟子同。然与当时崇尚三代的正宗儒者不同,司马迁不崇上古而主张应时变革。在《六国年表》中说:“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在《高祖功臣侯年表》里还指出:“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史记》以“原始察终”洞幽烛照千古历史势变。在《十二诸侯年表》的“太史公曰”中,司马迁以如椽大笔,要言不烦地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争霸的历史发展作了精当的分析。因司马迁有发展变化的史观,故能见盛而观衰,“物盛而衰,固有变也”,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汉武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的“盛世”之下,司马迁独具慧眼,看出了社会隐伏着的内在危机。
《史记》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心的向背对历史事变的制约作用,这种以人为历史中心的思想,在当时充满天意迷信的时代氛围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撰史宗旨的真实涵义所在。在《史记》中,司马迁已朦胧地认识到,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他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并进而认为经济生活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在《货殖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这种思想,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扬雄谓“多爱不忍,子长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司马迁身受腐刑,有猛虎槛阱之慨。其追慕倜傥非常之人,是故爱奇才,尤爱失败了的英雄,而独能不以成败论人事。不论门第出身高下,不管职业尊卑,只要是奇才,《史记》就为之立传。迁以《刺客》、《滑稽》等为小人物立传,爱其平凡而不俗。陈胜以一佣耕匹夫至能掀起反秦风暴,实践他的“鸿鹄之志”,《史记》以之入“世家”,着眼点似亦在陈胜之奇。书中述项羽、李陵、韩信,浸透着司马迁对此三奇才的欣赏与同情,他是将这三人作为失败的英雄来描述的。司马迁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说:“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说明他已认识到历史绝非少数人所能创造,而是由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了这种思想,《史记》才能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注意到各种人才以及能够作出非凡业绩的奇才。《史记》为各种人立传,亦使后人得以对古代社会各阶层的面貌有所了解。
《史记》树立了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作品。《史记》刻画人物,绘形传神,每从小事入手,解剖人物灵魂,见微而知著。论理评议,寓论于史,夹叙夹议,令人心折。情节描写,引人入胜而不夸张,语言生动丰富而不流于俗,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为确评。由于时代之局限,司马迁不能完全摆脱当时盛行的神学思想和唯心史观的影响。《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还相信气数,并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史记》中也有一些错乱夺衍及前后矛盾处。然《史记》虽有小疵,无掩于其光辉,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比肩的。
《史记》原为完帙,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有残缺。《汉书·司马迁传》云《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元帝、成帝时,褚少孙补作了《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今本《史记》中,凡褚少孙补作的部分,均冠有“褚先生曰”字样,颇易区别。另,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亦非全出自司马迁之手,但绝大部分是司马迁的手笔,基本上保留了《史记》的原貌。现存《史记》有三家注,即南朝刘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三家注原先各自单行,自北宋始将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现有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点校本。

《史记》Shiji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官太史令,掌天文星历、占卜祭祀及文献图籍等事,司马迁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又曾师事著名学者董仲舒、孔安国。20岁以后外出游历,增长了不少见识。司马谈生前本有写一部史书的志向,遗命司马迁完成此事。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成《史记》。《史记》初成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史记》全书130卷,记事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余年。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共50多万字。是一部通贯古今、组织严密的通史巨著。《史记》取材非常丰富,除采摘汉以前诸种史书外,还利用了国家的档案以及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史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史记》对史料的选择也抱着科学审慎的态度,“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力求实事求是。《史记》还表现出进步的历史观点,如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揭露批判了汉武帝的生活奢糜和迷信方术等。《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司马迁运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绘出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体裁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历代“正史”都沿用了这一体裁。后人对《史记》的注释有南朝宋人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近人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一书,收集众说,便于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是目前最佳版本。

《史记》

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司马迁担任过西汉太史令一职,书中也多有“太史公曰”的评语,此书本称《太史公书》,记述上起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民族文化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本着“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的原则,全面记载了从先秦到汉代这漫长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史事。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五个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此书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对于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敢于忠实记录,尤其对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进行大胆揭露与嘲讽,对于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和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救人急难的侠客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这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史记》善于在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善于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语言通俗晓畅,文采口语并用,极富于创造力。
《史记》行世后,西汉元帝、成帝时褚少孙等人作过增补,流传中多有散失。班固作《汉书》时,说《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因此今本《史记》中部分篇目并非原作。
《史记》开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后代史学家及文学家们的楷模,其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高的,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重要注本有“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史记

书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历史。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学杰作。它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奠定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基础。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史记列传叙事,古人所无。”“汉时所谓传,凡古书及说经皆名之,非专以叙一人之事也。而专以之叙事,而人各一传,则自史迁始。而班史以后,皆因之。”同时,描写典型的历史人物,影响深广;它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深入而广阔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它的语言艺术,相当精湛,“雄深雅健”(韩愈),“峻洁”(柳宗元),“奇”(苏辙),“逸”(刘熙载)。写人状物,生动准确。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学习和吸收人民群众语言,俚而不俗,更显出鲜明的风格特点。《史记》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而且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参见“历史”中的“史记”。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年左右的历史。后因其书有缺,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并缀以汉武帝天汉后事迹。按体例分为:本纪十二篇,记历代帝王;世家三十篇,述诸侯史事;列传七十篇,叙重要历史人物及少数族史实;表十篇,通史事脉胳;书八篇,记典章制度。书末附《太史公自叙》。取材丰富,资料翔实,叙事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注释有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等。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参见“司马迁”。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西汉司马迁著。书中传记部分是典范的传记文学作品。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全面记述了我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史事,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本纪”、“世家”、“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见识,而且通过人物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司马迁刻画人物,善于写出典型环境和强烈的时代气氛,因而使其所写的人物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作者还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博采众家,在语言上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特点。作者还大量运用民谣、谚语、俗语。叙述时语言也有口语化特点。《史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旗帜,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榜样。它对小说、戏剧的创作形式以及语言、题材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要注本有南朝宋裴咽《史记集解》、唐司马员《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今通行中华书局校点本。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前145—前86)撰,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始撰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征和二年(前91)基本完成。采先秦以来史书、国家档案,尤重实地采访,记事自黄帝迄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详于战国秦汉。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该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耳!”(《史记·报任少卿书》)。其中以传记(本纪、世家、列传)记历史人物,以八书记制度沿革,以十表通史事脉络,为后世史家编史所沿袭。其中《货殖列传》、 《伯夷列传》、 《游侠列传》、《礼书》等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伦理思想。肯定和提倡儒家的道德和德化教育,但肯定人们的经济生计,主张天道自然,抨击天能赏善罚恶的神秘主义道德观,颂扬游侠道德。东汉班固曾评该书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而后六经。”

《史记》

130卷。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传体通史,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我国记传散文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注有宋裴驷《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元丰刊本合三家之注为一,至今仍之。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点校本。分段标点,附校点后记。

史记

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司马迁(前154—前86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司马谈之子。司马谈任武帝太史令,有修史的任务,但未完成。司马迁是继承他父亲遗志,完成史书任务的。司马迁幼年诵读古文经典,从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早年游踪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考察风俗,搜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 (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读皇家图书。太初元年 (前104年)对历法进行改革,撰有《太初历》。后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他的史学巨著。他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怀着“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 的愿望,撰著此书的。开创了传记体史书先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 (前104—前91年)。后来其书有缺,褚少孙为之补撰。褚少孙是元帝、成帝年间的一个博士,凡少孙所补大都标明“褚先生曰”。清人钱大昕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褚少孙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从长老好故事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王之旨意。”这说明褚少孙补史的动机和材料来源。司马迁职居史官,他依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以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图书收藏的文献以及他足迹遍全国,采访、考察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又有他父亲积聚的史事记录,所以《史记》取材极其丰富。司马迁四十二岁动笔修撰《史记》,后来遭官司停下来,五十岁出狱,继续发愤著书,约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定稿。前后经过十八个春秋,他以毕生的精力,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末年,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体例分五部分,即 “本记” 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书”八卷,立“十表”作为通史事的脉络。这种写史形式为后世所沿用。“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主,按年月记各时期的大事,形式近于编年体。“表”分世表、年表和月表三种,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其中以《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最为重要。“书”专记典章制度兴废沿革。八书之中的 《礼》、《乐》《律》、《历》和《封禅》等篇价值较高。“世家”记载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和各种行业(如儒林、货殖、日者、龟策等)的事迹。人物列传的次序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关系相近的列在一起。“列传”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史记》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货殖列传》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班固称此书“是非颇谬于圣人”,可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司马迁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史记》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他死后公布于世的,初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后来简称为《史记》。为《史记》作注的人很多。后世通行的《史记》三家注为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和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后有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清末郭嵩焘的《史记札记》,今人陈直的《史记新证》,近人张淼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哈佛燕京学社编印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是检查《史记》词句的工具书。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史记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史记》的版本很多,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最为通行。

史记

古代正史,西汉司马迁著,130卷。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期始称《史记》。该书创纪传体史书体例,以本纪十二篇载帝王世系和国家大事,以表十篇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与简要政治事迹,以书八篇分叙典章制度与专题史,以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国世系及其历史,以列传七十篇记述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和边疆少数民族、邻国历史。所载史实起于黄帝,迄于西汉武帝,保存了先秦至西汉的系统历史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各个方面,叙述生动,取材丰富,为历代史家之典范。是研究秦咸阳、汉长安以及关中地区历史的最主要史籍之一。《史记》写成后不久即佚亡十篇,在元成之间由褚少孙补写。历代校注《史记》者极多,较有名者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宋以后始将三家注散列于正文下合为一书,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后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桓灵时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今本系后人如褚少孙者补成全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具有巨大的史学价值。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此书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对于专制帝王的庸俗虚伪、贪官酷吏的残忍暴虐,给予了有力的讽刺和抨击;对于农民起义领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富于爱国精神的历史人物,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对于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司马迁站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顶峰,比较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了3000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对于已往和当时的人物作出了较为公允的记述和评价,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此书本着忠于历史的“实录”精神,在纷纭繁复的历史事件中描绘了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人物的性格,在矛盾的漩涡中,或者通过细节描写及典型的语言、行动得到了展现。全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沉郁愤疾的情感,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语言也简洁生动,文笔起伏跌宕。确如鲁迅所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传记文学的先河,对后世小说、散文、戏剧等发生了巨大影响。

《史记》

史书。中国第1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司马迁著于公元前104~前91年,52.65万字,共130篇,包含:《表》10篇,记载历史大事;《书》8篇,记载经济、文物、风俗、山川;《本纪》12篇,记载帝王兴废;《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大事;《列传》70篇,记载操行高洁、功盖天下的人物事迹。全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的3000年历史。书中除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外,还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宗教、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等人的标点校注本。

史记 (十)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41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十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84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二)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379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二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17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四)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363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四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98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十一)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411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十一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18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十二)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395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十二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17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三)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3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三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31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七)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42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七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63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九)

主要责任者: (西汉)司马迁;石磊
责任方式: 著;主编
出版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950 千字
页码: 1-363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04.2
分辑名:九
语种:中
定价:680.00(全12册)
出版时间:2021-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88条词条。
被引频次:8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始称今名。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保存了上古至两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天文、地理和民族等最为丰赡的珍贵资料。所写人物,有帝王将相、地主、商人,也有下层人民。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研究西汉前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后世注释者有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 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至于汉武帝,历时3000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言行事迹,兼录各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先秦是按朝代成篇,秦汉诸纪则按帝王成篇。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他一度主宰天下,分封侯王,政由羽出,所以项羽也载入本纪。“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和各种年表。“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侯王相当的著名人物。“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为中国少数民族及与中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记录。本纪和列传是全书主要部分,与表、书、世家相辅相成,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史记》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入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司马迁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通过写《史记》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在《史记》问世以前,曾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史事的详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善程度,都远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是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史记》的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自《史记》问世后,后代有许多人训释本书,南朝宋裴骃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吸收儒家经传和诸子百家之说,又摄取前人成果,撰成《史记集解》80卷,为现存最早而又完整的旧注。唐司马贞又采各家旧注作《史记索隐》30卷,训注音与释义并重,提出不少新见解。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30卷训释详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