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1 司马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即田穰苴,春秋末齐人,齐景公时曾官为司马,故被称此名。据《史记》云: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把穰苴兵法附其中,名为《司马穰苴兵法》,后世通称此名。据《汉书·艺文志》云:全书共155篇,但已多亡佚,现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5篇,3300余字。现存有《武经七书》本等刊本。该书首先追论了古兵法,其次阐述了春秋末和战国初军事思想的发展。刊行后,历代许多军事家征引为论据,宋元丰时定为武学教材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1772年即有法文本在巴黎出版。书中还存在着 “因古则行”的保守观念。 司马法古兵书名。旧题齐司马穰苴撰。一卷。《汉书·艺文志》列于经之礼类,称“军礼司马法百五十篇”。《隋书·经籍志》作三卷,不分篇。《史记·司马穰苴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今存一卷。书中所言规制,多与周礼相出入,所以班固把它列主礼类。今传世本《司马法》共五篇,篇目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司马法兵法论著。又名《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三卷。旧题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约春秋末期齐景公时人。他是原陈国公子田完的后裔,精通兵法,“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经齐相晏婴推荐,任齐将军率师攻打晋、燕,一举收复失地,封大司马,称司马穰苴。后受谗夺职,发病而死。后齐政归田氏,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因“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司马法》是齐国诸臣对古军礼书《司马兵法》和司马穰苴兵法的追辑和记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齐威王亲政的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41年间。 司马法中国古代兵书。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并附穰苴兵法于其中,定名《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法》共一百五十篇。今本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书中提出轻、重理论,认为掌握战争规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轻、重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并从军事学的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解释。 司马法中国古代兵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原有155篇,现仅存5篇。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前356—前320)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作者乃齐国诸大夫,只是追论而成书。在此之前,司马兵法已无法考证其具体成书时期和作者。现存《司马法》共3卷,分“仁本”、 “天子之义”、 “定爵”、 “严位”、“用众”5篇,包含有丰富的军人伦理思想。《仁本篇》从战争的目的出发去分析战争的性质,用仁爱为标准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之可也”;进攻别的国家,出于爱护它的民众,“攻之可也”;用战争制止战争,“虽战可也”(《仁本第一》)。据此,“战道”即作战的伦理原则应该是:“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也不在敌国有丧事、有灾害时去进攻它,以“爱夫其民也”;而“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从爱民出发,《仁本篇》主张,在军队进入敌区后,要“无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对待俘虏,“敌若伤之,医药归之。”《司马法》非常重视武德在战争中的作用,书中提出了许多军德规范,论述了仁、义、礼、智、信、勇等社会道德规范在战争中的具体形式,即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百步,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900里, “以明其礼也”;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哀怜救助伤病之人,“以明其仁也”;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以明其信也”;在战争中争大义而不争小利,“以明其义也”;赦免降服的敌人,“以明其勇也”;能够预见战争的开始和结局,“以明其智也”。以上“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同上书)。《司马法》还对将帅提出了许多道德要求,如:将帅要以仁爱的精神解救士卒的危难,用道义鼓励他们去打仗,用智慧明辨他们的功过,用勇敢率领他们去战斗,用威信使他们唯命是从,用财物奖励他们去效力,用功勋鼓励他们去取胜。将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战胜利了,“则与众分善”;如果没有取得胜利,要“取过在己”;再战时,“则誓,己居前”。 司马法一卷。旧题齐司马穰苴撰。考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司马穰苴兵法》。”由此可知,此书非司马穰苴自撰,为战国初齐国诸臣所追辑而成。隋、唐以来诸史志书目皆以为司马穰苴自撰,误。《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成 《司马兵法》三卷,后世通行本,以篇页无多,合并为一卷,《四库全书》本因之。全书四篇,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武经七书》本《司马法》分三卷。以仁本、天子之义为卷上;定爵为卷中;又从严位中析出一篇,名 “用众”,共二篇为卷下。另有佚文六十余条,一千六百多字,见 《玉函山房辑佚书》及 《续编三种》。此书要旨崇尚仁义,开篇云“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故班固列是书入礼类,不为无据。在治军思想上 “尚法”为主。“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不同,“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天子之义》)。治军不同于治国,必须赏罚分明,这种思想是可取的。此外,书中所云“五虑”,即顺应天时、广集财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战争中要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息怠、强静、微静等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这些论述均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弥足珍贵。此书向为后世所重,其所阐述的以法建军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无不为后世奉为圭臬。学者论周代兵制也多所采资。宋代此书列入《武经七书》,成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此书的刊本极多,宋刻《武经七书》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它如《兵法汇编》本、《曾氏丛书》本、《诸子萃览》本、《子书百种》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续古逸丛书》本等,不一而论。新刊本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此书的注本很多,现存较著名的古注本有宋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中的《司马法讲义》,明刘寅《司马法直解》。今人注本有李零《司马法译注》,1992年6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马法》即《司马穰苴兵法》。兵书。中国《武经七书》之一。作者与成书年代有争议。原书共155篇,今本仅存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总结了夏、商、周3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主张进行正义战争,论述了对非正义者进行讨伐时,实施的军事政策。 司马法中国古代兵书。隋唐诸志误为司马穰苴作。司马穰苴是春秋齐国人,本姓田,名穰苴,因曾是齐景公时掌握军事的大司马,所以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并将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故《司马法》并非司马穰苴专著,而是齐国诸臣论述古兵法的汇编本。《司马法》,《汉书·艺文志》记载为155篇,《隋书·经籍志》和《唐志·经籍志》都注为三卷。而今本只有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每篇摘取第一句话用作篇名。它的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还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