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文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4 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也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治元年(1861)设立于北京,隶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办时专习外文,设英、法、俄3班,限招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陆续增加天文、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满汉科举出身人员。多请外籍教师任教。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充总教习近30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任算学总教习。该馆设有印刷所,组织教师译过数、理、化、医学、历史、语文等方面的书籍。主要译籍有: 《万国公法》、《格物测算》(丁韪良译),《法国律例》、《化学指南》(毕利干译),《新加坡律例》(汪凤藻译),《公法会通》,(联芳、庆常译),《算学课艺》 (席淦、贵荣译),《各国史略》(杨枢、长秀译),《天学发轫》(骆三畏译),《全体通考》(德贞译)等。对传播西学和培养人才起过一定作用。同文馆创立不久,各地纷纷仿效,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的广州同文馆、福州的船政学堂先后建立。光绪二十七年(1902) 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Tongwenguan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首先在北京创办。体制仿原俄罗斯文馆例,目的是培养办洋务的人才。最初分设英、法、俄、德四馆,只设外语课,后增开天文、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各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又增开东文(日文)馆。各馆学制初定3年,后改为8年、5年两种。学生来源开始只收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后扩大范围,允许15岁上下的闲散人员及各衙门保送的官员、有功名的未仕人员报考。该馆隶属于总理衙门,管理大臣从总理衙门大臣中特简,下设提调、帮提调若干人作为主管人员。教学工作由总教习、教习负责。除汉文外,其他课程的教习多数是外国人。自1869年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总教习,掌管教务近30年。附设机构有印书处、实验室、博物馆和天文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除了京师同文馆外,清政府还在1863年、1864年分别于上海和广州开办了类似的学馆。 同文馆官署名。宋代置。掌接待高丽使臣。属鸿胪寺。《宋史·职官志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同文馆清末培养译员的学校和翻译出版机构之一。1862年(清同治元年)成立于北京。先后开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算学和东方等馆,译印国际公法、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书籍。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即“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官署名。❶宋朝置。为四方馆之一。神宗熙宁年间创立,掌接待高丽使者。元丰改制后属鸿胪寺。南宋改属礼部,并作为国子监发解试的考场之一。参见“同文馆试”。 同文馆清末第1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1861年1月由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