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源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同源词tongyuanci语言学术语,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语音相通,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由同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一组词。所谓语言相通,从汉语说,是指在上古时代语音相同、相近,而不是就后代的语音来说的;所谓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必须以古代文献中的训诂材料为依据。这样音、义皆通的一组词常常派生于同一个语源,它们之间互为同源关系。语言的发展,产生语词的分化,一个新词产生,常是由某一个旧词的音义出发派生出来的,这是同源词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授”与“受”。方言的差异是构成同源词的另一个原因,如“迎”和“逆”。追溯同源词,一般有两条线索:声音和意义。在声音上必须以上古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寻,或者声音相同,或者有双声或叠韵关系,或者声音互可通转,如“广”与“旷”,“混沌”与“馄饨”等。在意义上必须以古代的解释和古书中应用的词义为依据,意义要素可以是相同的,如“決”为水缺、“玦”为玉缺、“缺”为器缺、“阙”为门缺;意义要素也可以是相反的,如“买”和“卖”、“授”和“受”。根据一组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相关程度,可以确定它们是否具有同源关系。系联同源词,以至于由此而上推较早的词源,是对词汇系统性的探导,这项工作对理清词汇系统,了解汉语词汇发展脉络,确定某词在系统中的位置,更确切地理解词义,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汉语同源字的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是西汉刘熙作的《释名》,他首先试图以声音为线索,探索事物命名的缘由。近世章太炎作《文始》,先立语根,再沿声音和意义的线索梳理词族,第一次使得貌似一盘散沙的汉语词汇有系统可观。王力作《同源字典》,也是据声、义的途径系统同源词。传统所说的“同源字”实际上就是同源词,只是“同源字”这一概念包括不了双音节的同源词,如“混沌”与“馄饨”。参见“语源学”条。 同源词Tongyuanci在语义上有派生关系,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符合该语言的演变规律)的词。在汉字里,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音同义近的字,叫同源字,也叫同源词。如“背”和“负”,“氂”和“旄”,“广”和“旷”,“改”和“更”,“箦”和“第”,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语义上相通或相同,在声音上相近或相通转,所以可称为同源词。同源词,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如: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豹,小马为驹,小羊为羔;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同源词有两个来源:❶来源于词的古今分化。有些同源字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产生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一般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有时读音并不分化,只是字形不同, 用处也不一样)。这些新派生字就是同源字。例如: “皮”是生在人和动物体上的, “被”是覆盖在人体上的。“被”的动词是“披”(也写作“被”),一般指覆盖在肩背上。“帔”是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暗”是日无光, “闇”也是暗,但多用于抽象意义 “糊涂”。 同源词词汇系统中同出一源,音义相同、相近或密切相关的词。如“决”(河堤的缺口),“玦”(有缺口的半环形佩玉),“缺”(器物的残破处),“阙”(宫室供出入的通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