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同类意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同类意识tonglei yishi

由美国社会学家季丁斯(Giddings,F, H)首创的概念,意指基于对自己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判断基础,形成与他人相近、相同的认识。这种意识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同情,从而形成行为、动机等的相近与相似,最终成为社会个体的心理特点,达成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这种意识将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团体内聚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同类意识一旦建立,又将反过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同类意识

社会成员因共同的刺激反应、联想、暗示、模仿等所形成的相同的情感、意识,有将群众习惯变为风俗、维持社会团结的作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代表人物吉丁斯(Fren-klin Henry Giddings,1855—1931)提出。

同类意识

社会背景相同的或相似的人容易形成同属一个组织的感觉意向,是一种超出了超生物学范畴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美国社会科学家吉丁斯创用。他认为同类意识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各种的刺激有着共同的反应,加之暗示、实例和摹仿引起的相互作用,于是产生了相同的情感,发展了共同的意识,即同类意识。吉丁斯把人类分为四大类: (1) 同类意识完全不发达者,被称为“不群”或孤僻的人。(2) 同类意识几乎灭绝者,称为“反群”或“犯罪”的人。(3) 正当同类意识堕落者,称为“伪群”或“依人为生”的人。(4) 同类意识发达者,称“合群”或参加社会建设的人。有人认为他的划分少了一个重要的类群,即同类意识超前者,称为“超群”或“引导建议社会”的人。有学者对这种划分有异议,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不群”者和“反群”者都是不可区别的;“合群”者和“伪群”又容易互相混淆,因为实际的情况是,“合群”之意往往是“维持原状”。吉丁斯认为,个人的结合、民族的划分、社会群体的形成等,都是同类意识的结果,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原始的动力。人类社会由于人种、政治组织、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同类意识,导致冲突、反抗、竞争与合作、互助、同盟一类的社会现象。同类意识有高低级之分。高级状态表现出人类的知觉、同情、爱情、道德、信仰等观念; 低级状态表现为生物认识、感知自己的同类。人们同类意识愈强,在社会生活中愈容易合群,愈能积极参与社会群体的活动,而当同类意识堕落或者灭绝时,就会产生离群行为或者走向犯罪。

同类意识

指因社会背景的相似而形成的人们相互间的了解与同情。一个人当看到和意识到别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相似时,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同情心,即同类意识。它是人们相互结合的心理基础,与模仿一起构成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由于具有同类意识,形成社会团体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团体的团结与合作,个人间的融洽关系等。同类意识的存在也是社会风俗习惯得以维持的基础。根据同类意识的发达程度,可以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
❶孤僻型——同类意识完全不发达者;
❷犯罪型——同类意识濒于灭绝者;
❸依附他人型——同类意识堕落者;
❹积极作用型——同类意识发达者。第四种人能在群体中发挥团结成员和稳定人心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与巩固。

同类意识

指因社会背景的相似而形成的人们相互间的了解与同情。一个人当看到和意识到别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相似时,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同情心,即同类意识。它是人们相互结合的心理基础,与模仿一起构成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由于具有同类意识,形成社会团体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团体的团结与合作,个人间的融洽关系等。
同类意识的存在也是社会风俗习惯得以维持的基础。根据同类意识的发达程度,可以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 (1)孤僻型——同类意识完全不发达者; (2) 犯罪型——同类意识濒于灭绝者; (3)依附他人型——同类意识堕落者; (4) 积极作用型——同类意识发达者。第四种人能在群体中发挥团结成员和稳定人心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与巩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