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七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72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张与“前七子”相同,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为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区分,故称“后七子”。“后七子”以李、王、谢为代表作家,主要活动在嘉靖、万历年间。他们进一步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主义更甚,以模拟剽窃为能,对文坛有恶劣影响。

后七子houqizi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中出现的前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很快就夺取了台阁体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到了嘉靖中,又有后七子继之而起。后七子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他们的基本文学主张同前七子一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把复古运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前、后七子发起的这个运动,由弘治到万历间持续了约百年之久,影响很大。“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后七子的创作,都带有模拟的毛病,不过,后七子立论有的偏狭,有的通达,他们的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他的诗文以模拟剽窃为能事,他的《古乐府》,篇篇模拟,恰如“临摹帖”。后七子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他主张诗歌要华与实统一,提倡“学古而化”。他的诗歌现实感较强,对封建官僚制度和时弊多所揭露和抨击。
前后七子盲目复古,他们的诗作多与古人雷同,缺乏新意,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万历间,公安派对复古运动造成的“剽窃成风,万口一响”的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统治文坛的复古势力终于土崩瓦解了。

后七子

指明嘉靖至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他们继前七子又发动一次复古运动,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其摹古之风更甚,更为脱离社会实际,把文学创作引向了摹拟剽窃的死胡同。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合称,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盛,以至摹拟成风,甚多流弊。

后七子

指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他们遵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后七子”。与“前七子”比较,“后七子”要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反对王慎中、唐顺之提倡的平淡放达的文风,把明代复古思潮推向了顶端。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要由嘉靖、隆庆年间的山东诗人李攀龙、谢臻及王世贞等七人所形成。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相互鼓吹,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后七子的基本文学主张同前七子一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彼此间也有差异,而且有发展变化。开始,“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谢)臻为长,攀龙次之”(《明史。谢臻传》)。济南诗人谢臻虽也主张模拟盛唐,但其取径较宽,论诗也不过分拘泥,如说“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待李攀龙名声大振后,便把这种复古理论推向了极端,说“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要求文章“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之美序》)。这种过分强调效仿古人之说,为后人所讥。然而这位济南诗人识见敏锐,才力富健,也有不少佳作传世。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垂20年之久。但王世贞后来渐渐觉察到复古主义的偏颇,曾自悔所作《艺苑厄言》,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的道理,在品评诗人诗作时,也肯定“直写性灵,不颛为藻,不求工于色象雕绘。”由于后七子立论之异,模拟仿古程度亦有不同,但都带有模拟的弊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