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汉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后汉书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版本以宋谆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绍兴本为善,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172 后汉书断代史史书。120卷,纪十、列传八十,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撰。记载后汉光武帝至献帝195年史事。在范晔前,记载后汉史事的书记已很多:刘珍等《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司马彪 《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 《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张莹《后汉南记》等。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兼采众家之长,独成是书。范氏《后汉书》问世后,诸家《后汉书》逐渐散佚,成为研究后汉史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对后汉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内地少数民族关系,都有详细记载。南朝梁刘昭以范书十志未成,取司马彪《续汉书》内的八志,加以注释,编为三十卷,以补范书之阙。宋代时,将范书纪传和刘昭所注续汉书志,合在一起刊行,是为今本《后汉书》。范书纪传部分注释为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 《后汉书》houhanshu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宋代范晔撰。原为本纪10卷,列传80卷。北宋时补入梁代刘昭所注晋司马彪《续汉书》30卷,遂成120卷的今本。 后汉书纪传体后汉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太守;父亲范泰,曾任御史中丞。他少时出继给从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在东晋、刘宋时,历官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激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由于政治上不得志,乃转而从事史学研究,发奋撰写《后汉书》。在宣城郡任职数年后,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被人告发参预拥立刘义康为帝,以谋反罪被杀。范晔博学多才,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但成就更大的还是史学。生平尚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但都已失传,今存世的著作只有《后汉书》纪传部分九十卷。 《后汉书》Houhanshu是南朝宋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东汉史书。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出身于儒学世家。曾任刘宋宣城太守等职,后陷于皇室内部的斗争,遭杀身之祸。范晔之前,已有多种记述后汉历史的著作。范晔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润色加工,但是,终其一世《后汉书》未能完成。临终前,他把未完的十志托付给谢俨,谢仍未完成。直到梁代刘昧,将司马彪的八表补于后,全书遂告成功。现传本《后汉书》共120卷: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记述了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基本沿袭了《史记》、《汉书》的体制,但在体例方面也有许多改进和创新。《后汉书》削弱了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风气,在列传中,立传对象除公卿将相外,较为广泛地网罗了社会各阶层、各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如为特立独行之士创立了《党锢》、《独行》、《逸民》等列传,较为鲜明地反映了东汉的时代特点。《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很高。在王充、王符、仲长统等思想家的列传中,汇集了东汉文人学士在文学著述方面的成就,为研究东汉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张衡传》和《方士列传》记述了东汉在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是科学史研究的珍贵史料。清末王先谦撰写的《后汉书集解》,是阅读《后汉书》的重要参考。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注释,纪、传部分采用唐李贤注,志的部分采用南朝梁人刘昭的注。 后汉书纪传体正史。全书一百二十卷,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以前撰《后汉书》者颇多,范晔综各家之长,自成一编。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问世后,众家俱废。晔原拟撰“十志”,因涉义康案被杀未成。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以补范书之缺。编次周密,各卷多数有论或序,议论有独创之见。通行注本,纪传部分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志有梁刘昭注,清惠栋《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补众家之说,所收资料翔实完备。 后汉书纪传体东汉断代史书。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顺,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全书120卷,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未成范晔遇害。“志”30卷,由晋司马彪撰。此书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的《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及华峤、谢沈、袁山松等《后汉书》。范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删繁补略,自成一家,但基本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独创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类传。此书出后,其它书皆废。后来,人们将此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其史实丰富,人物传记描写真切,叙事简约,笔锋常带感情。议论部分,行文曲折,文字丽密、流畅。今本“纪”、“传”部分唐李贤注,“志”有南朝梁刘昭注。通行本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后汉书书名。南朝宋范晔撰。130卷。230万字。有宋淳化五年(994)初刻本,善本为南宋绍兴本,另有1965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纪传体史书。记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史事。涉关东史事者,有《东夷传》中的夫余、高句丽条和挹娄条等项内容,记边疆民族之地望和活动。 《后汉书》120卷。史传文语言凝炼,富有文采。特别是论赞部分,艺术性很强。古注有唐李贤等注。历代多有刻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校点本。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范晔(398—446)、司马彪撰。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沈约《宋书·范晔传》)。是个学识渊博,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官僚世家,十七岁以后任参军,又任尚书吏部郎,直做到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但在他任尚书郎时,彭城王刘义康母死了,范晔深夜在房中饮酒后开窗听挽歌,以取乐,得罪了刘义康,被贬官。因政治上不得志而发愤撰《后汉书》。《后汉书》经十年完成纪传部分。“志”没写就下狱而死。后来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的时候,看到范晔的《后汉书》无志,而取司马彪的《续汉书》的八志,分为三十卷,补入《后汉书》。司马彪,字绍统,晋朝宗室,撰有《续汉书》八十三卷,这部书早已散失,只有八志三十卷因合在范晔书中才得以保存下来。范晔撰《后汉书》材料来源很广,据清人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述略》说,在班固以后,范晔以前,编著后汉一代史籍的有十八家之多,编著二十多种,有一千零四十九卷。其中长篇的有《东观汉记》,纪传体的有华峤的《后汉书》,编年体的有袁宏的《后汉纪》,《实录集》。袁晔的《献帝春秋》。载记体的有乐资的《山阳公载记》,杂记体的有王粲的《汉末英雄记》等等,范晔参考诸家,整理采择成书。范晔做《后汉书》,是因为他“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狱中与诸甥侄书》)。他对班固称赞也有限,所以重撰《后汉书》,以发挥个人的历史见解。他编撰的方法,是以《东观汉记》为底本,把各家的《后汉书》材料补充进去,选择史料,加以分析,组织。他生在东晋南宋时代,当时盛行佛教,他公然写了《无鬼论》反迷信鬼神,为当时所不容,故而没撰完《十志》就被杀了。范晔原定《后汉书》九十篇,刘昭补司马彪的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刘秀建武元年 (公元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220年),整个东汉一代,共一百九十六年史事,包括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计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体例同《汉书》一样。“表”缺,十卷本纪记载东汉十二个皇帝史事,时间短的小皇帝附后,不单独立卷,皇后事,从《汉书》的《外戚传》改入本纪中,成为最后一卷。光武和皇后两个本纪都分上下卷。刘昭补的司马彪《续汉书》都是依据东汉以来的旧作为依据,他说 “司马续书总为八志,律历之篇仍乎洪 (刘洪),邕 (蔡邕)所构。车服志即依董 (董巴)蔡所立,仪祀得于往制,百官就乎故薄,并籍据前修,以济一家者也。”(《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的特点是整理采择史料,重要的奏疏和文章往往直接选录。如张衡的“客问”、崔实的《政论》等。这样保存了一部分真实资料。只可惜司马彪的志里没有《食货志》、《沟洫志》、《刑法志》、《艺文志》,对东汉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资料欠缺。有人说补的“志”有的史料价值不大。范晔著的《后汉书》文学成就很高,他自负地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昧,故约其词句”,“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后汉书》立传偏重以类相从,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也是此书一大优点。断限完整,组织严密,为人们所重视。隋唐以来取代了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范书没“表”,司马彪没撰《艺文志》。后人补《艺文志》的主要有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等。中华书局新出版的点校本《后汉书》是采用李贤,刘昭注释的本子。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出版束世澂编注的《后汉书选》收录五十篇。哈佛燕京学社的 《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颇便检索。 后汉书断代正史,南朝宋范晔撰,原计划100卷,范晔完成纪传90卷,缺志。南朝梁刘昭注《后汉书》时,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补入,合成现存120卷本。魏晋南朝撰后汉史者较多,范晔以《东观汉纪》为主要依据,参考魏晋各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本书。该书全面记载了东汉一代历史状况,其《百官志》兼及西汉官制,但缺《食货志》,于社会经济史料薄弱。该书对研究西汉以后长安的历史变迁,两汉之间长安的政治、社会风俗、思想文化,以及东汉时期的关中人物、事件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基本史料书籍之一。刘昭所注,以叙史事异同为主,有很高史料价值。唐章怀太子李贤招集学者又为范书作注,重在训诂。清代注疏《后汉书》者颇多,较有名者有沈钦韩《后汉书疏证》,疏证地理部分尤详;惠栋《后汉书补注》,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援引诸家史书,详为之注, 间加按语。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集有关注疏之大成,勘合异同,纠正讹误,对名物典章制度诠释较详。今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后汉书》以纪传体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其中纪有10卷、传80卷、志30卷,共120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此书写于公元432年,范晔后来在445年被宋文帝杀死而未能完成,该书的《传》于《汉书》以外又创设7篇类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