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纪书名。❶西晋张璠撰。30卷。张璠,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曾以秘书郎参著作,又任令史,后出为地方官。是书记东汉一代史事,编年体。久佚。今有清黄奭辑本1卷,收入《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 汪文台辑本1卷,收入《七家后汉书》。 ❷东晋袁宏撰。30卷。记述东汉一代事迹之编年史。是书根据刘珍、谢承、司马彪、华峤、张璠等数百卷东汉史书,删繁补缺,斟酌异同,纠正错谬,整理编次而成。后世史家认为在编年体断代史中可与荀悦《汉纪》媲美,在东汉史书中与范哗《后汉书》并称佳作。 后汉纪编年体东汉史。三十卷。东晋袁宏著。袁宏(328—376),字彦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好学有文才,善作诗赋,文章绝美。曾作《咏史诗》二首,为安西将军谢尚所赏识,引为参军。后迁大司马桓温幕府记室参军,专掌书信、文告、奏疏诸事。晋孝武帝时,转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卒于官任。一生著述颇富,有诗、赋、诔、表等三百篇,集为二十卷。所著《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竹林名士传》等,皆当世佳作,史称其为“一时文宗”(《晋书·袁宏传》)。《后汉纪》是仿荀悦《汉纪》而写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此书起自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迄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刘备称帝,分世祖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附)、质帝、桓帝、灵帝、献帝等纪,记叙了东汉二百年的兴衰史。 袁宏之前,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已有多家,当时流传的有刘珍等人的《东观汉纪》,谢承、华峤、谢沈、袁山松各家《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薛莹《后汉纪》,张莹《后汉南纪》等。袁宏对于各家之书都觉得不能满意,嫌其“烦秽杂乱”,因而立意要撰写出一部简明扼要的东汉编年史,以便世人阅览。这和荀悦撰写《汉纪》是奉汉献帝之命而作,微有不同。在编写方面,《汉纪》的撰写基本上是以班固《汉书》为底本,加以压缩重新组织而成。《后汉纪》的写作,则不限于一家,它在众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参以《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各郡耆旧、先贤传等,参考各种材料达数百卷。经过八年努力,仍未能定稿。后见张璠所著《后汉纪》,记汉末事较详,又据之加以补充,全书方告完成。因此,《后汉纪》的取材远比《汉纪》广泛,袁宏在编写、考订上所用的功力,也远较荀悦为大。因其写作态度严肃,参阅广博,故其书史料价值亦较高。与范晔的《后汉书》相比较,两书内容基本上相符,而《后汉纪》较范书早出五十多年,也为范晔后来编写《后汉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后汉纪》中写得好的段落、人物、事迹,几乎全被范晔吸收,如《后汉书·班彪传》、《班超传》等一些传记,全部采自《后汉纪》,许多文句原封不动或略作变通。另外,它也保存了一些《后汉书》所没有或记载不详的史料。如光武帝时马援的《保亢吾以西疏》,明帝时听东平王归藩诏,以及岑宏的乐成王刘苌罪议,张酺的荐太子侍从疏,张衡和马融的京师地震对策,鲁丕的举贤方正对策等,均不见于范书。《明帝纪》所载遣使天竺求佛的史料和佛教教义的解说,则是一篇著名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历史的最早纪录。又如关于铜马起义军的记述,也比《后汉书》来得详细。其他一些史料,也往往可以补充范书的不足或订正其误,起到相互参证的作用。在编纂手法上,袁宏《后汉纪》对编年史体也有所发展。它在《汉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叙事方法,以达到“观其名迹,想见其人”(《后汉纪·序》)的目的。它常常在记述某人某事时,连带将与之同一类型的人和事写出好几个、好几件,如卷五以类连书严光、周党、王霸、逢萌等隐士多人,卷十一类书江革、毛义、薛苞等孝子多人,卷二十二叙郭泰事迹时,同时书及仇香、袁闳、黄宪、茅容、魏昭、孟敏、左原、黄子艾、贾子序诸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编年史的容量,增强了编年体记载政事和人物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在史学观点上,袁宏称:“夫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后汉纪·自序》)又说:“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他著《后汉纪》,即意在补救以往史书之失,用前代旧事,“略举义教所归,庶以弘敷王道”。因此,其书始终贯穿名教思想,并以此分析和评价史实,进行封建政治伦理教育。书中于论载君臣、父子之间关系,也就最为用力,并把这种封建等级关系称之为“天地之性”和“自然之理”,认为只有严格遵循这种等级关系,才能做到“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乱”(《后汉纪》卷二十六)。基于此,书中对曹魏窃取汉家天下抱着极大不满,全书末尾又具有深意地写道:“明年,刘备自立为天子。”(《后汉纪》卷三十)以此作为全书的结束,表明曹丕虽逼献帝禅位于魏,但汉家天下仍在,刘备就是继献帝之后的汉皇帝。在史著中,像袁宏那样明确、公开地宣扬封建“名教”伦理思想,在此之前,还是不多见的,它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意识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后汉纪》一出,便大行于世。以后范晔《后汉书》再出,诸家《后汉书》就逐渐湮没失传,而袁宏此书独传于后世。唐代刘知幾评论说:“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史通·古今正史》)流传到现在的,也就只有袁、范两书相辅而行。袁宏继荀悦《汉纪》之后撰成《后汉纪》,巩固、完备了编年断代史体,对后来编年体史的发展很有影响。《四库提要》称其“抉择去取,自出鉴裁,抑又难于悦矣”(《四库提要》卷四十七)。因两书性质体例相近,内容分量也相当,故后世多以两书合刻。有宋绍兴十二年(1142)王铚合刻本,明嘉靖年间黄姬水合刻本,清康熙时蒋国祥、蒋国祚合刻本。通行较好的为商务印书馆《四库丛刊》本,即据明嘉靖时黄姬水刊本影印。 后汉纪三十卷。东晋袁宏(328—376)撰。宏字彦伯,小字虎。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文学家和史学家。善清谈,初为安西将军谢尚参军,后迁大司马桓温的记室,转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撰《后汉纪》三十卷,另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和《三国名臣颂》等篇。《后汉纪》记载了自更始元年(23)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结束,共198年的历史。它仿照《汉纪》体例,将这一时期的重要史实编写在光武、明、章、和、殇、安、顺(冲帝附)、质、桓、灵、献十一帝纪中。袁宏撰《后汉纪》是因当时流传东汉史书虽多,除《东观汉记》以外,尚有谢承、司马彪、华峤、谢忱等各家著述,然皆“烦秽杂乱”,于是立志要写出一部简明扼要的东汉编年史以留世人,这与荀悦奉旨撰书目的是不同的。其次《汉纪》以《汉书》为底本,加以压缩并重加组织而成,《后汉纪》则取材广泛,系根据刘珍等《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的 《后汉书》、谢忱《后汉书》、张璠《后汉纪》、《汉山阳公记》、《汉灵帝起居注》、《汉名臣奏》以及诸郡耆旧先贤传等数百卷东汉史书,删繁补缺,纠正错谬,斟酌同异,整理编次而成。历时八年,其用功力远大于《汉纪》。此书与后出范晔《后汉书》内容基本相符,二书相辅而行,互相补证。两《汉纪》因性质、体例相近,内容分量也相当,后世多将二书合刻。清康熙年间,蒋国祥、蒋国祚将《汉纪》与《后汉纪》合刻,并附有《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今通行本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年间黄姬水刊本为最好。另有明南监刊本,天禄后目有《后汉纪》三十卷,乃宋绍兴十二年 (1142)刊本,共二部,明吕楠校正翟清刊本,傅沅叔卢抱经校本下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