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氏春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氏春秋文集。战国秦吕不韦(?—前235)门客撰。二十六卷。不韦,卫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时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亲政,迁蜀,自杀。不韦延集宾客,集体从事编著。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兼有儒、墨、道、名、法、农、阴阳诸家之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线。论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之事,内容极其广泛,保存了先秦大量史料。总体结构具有较强的体系性,篇篇衔接,义义相生。每篇以议论发端,首尾一贯,条理清晰,论述时多引用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生动形象,风趣横生。《古乐》、《音初》等篇,记录远古艺术起源等论乐文字,富有文献价值。有经训堂本,《四部丛刊》本。近人许维遹的集释,今人陈奇猷的校释,汇集前人校雠训诂成果,颇为博洽。 180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重要著作。成书于战国末,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内容包括12纪、8览、6论及序意1篇,共27篇,160章,主要是选取儒、法、阴阳、道、墨各家部分学说,加以综合,“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在政治思想上,以“法天地”,即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系统的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曾有多种版本行世,影响较大。 162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重要著作。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著。在伦理思想上,以老庄道家思想为纲纪,兼取儒墨兵法诸家学说,认为一切人的情欲好恶是相同的,“圣人”讲究全性之道,即是从道德上对情欲予适当之限制,并提出“适欲”的道德行为准则。另外,本书还记载了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之要,是了解和研究先秦伦理思想,尤其是研究杂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165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完成于秦始皇八年 (前239)。这部书编著形式整齐、系统,分八览六论、十二编三部分,共26卷,160篇,20多万字。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纲,以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为目标,网罗百家,集腋成裘,纂成是书。书中保存丰富的先秦旧说和古代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道德、天文、地理、科技等。注释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 091 吕氏春秋其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 《离谓》、《淫辞》、《正名》、《审分》、《别类》、《察今》、《召类》等篇。认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因而要求正名审分,“责其实以验其辞”,对“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实行察言断事,使空言虚辞、淫学流说皆在正名的事实面前显为无用之议(《知度》)。提出“类固相召”和“类固不必可推知” 两种推论形式。强调 “辩议不可不为”(《用众》),辩要“必中理然后说,必中义然后议”(《必察》)。书中还保存了邓析、墨子及其门人,申不害、惠施、公孙龙等人的逻辑史料。 《吕氏春秋》lushichunqiu先秦论说文集。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著。吕不韦(?—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令门客各著所闻,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书中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此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音乐、天文历法、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可谓“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其观点亦颇驳杂,表现出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倾向。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作品。书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吕氏春秋先秦论说文集。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著。吕不韦 (? —前235),濮阳 (今河南) 人,秦庄襄王及秦王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令门客各著所闻,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书中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因此又称《吕览》。此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音乐、天文历法、伦理道德、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可谓“具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其观点有些驳杂。表现出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倾向。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作品。全书体例一致,纪、览、论各部分自成系统。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明晰,是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产物。书中记载了很多经过加工的历史故事,用以说明政治、哲学方面的道理,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对后世《说苑》、《新序》等书有一定影响。作者在说理中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言浅意深,富于文学色彩。如人们熟悉的 《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等寓言皆出自此书。 吕氏春秋有关烹饪的古籍之一。亦称“吕览”,秦吕不韦撰。其中卷一“本生篇”、“重己篇”,阐述养生理论,主张饮食有节制; 卷十四“本味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古代烹饪的选料、火候、调味、烹饪理论,介绍了各地的著名土特产食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有关烹饪著作之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二十六卷。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宾客,博采各家学说而成。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曾至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经商,“家累千金”。常往返于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之间。在邯郸结识为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弃商从政,数入秦游说华阳夫人,促使秦孝文王(即安国君)立子楚为太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子楚继位。吕不韦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史记·吕不韦列传》)及蓝田十二县,在燕赵之间也有封邑。曾率师击败东周与诸侯的联合进攻,灭东周。秦王政立,他继任相国,号称“仲父”。他决策和指挥了一系列的军事进攻,秦始皇三年,攻取韩、魏地,秦始皇六年,击退韩、赵、魏、卫、楚五国联军。有家僮万人,门下宾客三千,对秦统一六国有过贡献。秦始皇十年被免相,出居封地河南洛阳。一年后,迁往蜀郡,于途中饮鸩自杀。 《吕氏春秋》Lushichunqiu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部分门客, 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编写。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汉书 ·艺文志》列其为“杂家”,实际并非混杂不分,割裂百家、打乱各家的学说体系,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博采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保存了各家之间显然相非的学说,通过各家各派的言论,贯彻了吕不韦的政治意图和主张。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20余万言。吕不韦明白宣称,著书的宗旨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本着这一宗旨,12纪指四时的运行,象征 “大圜”的天;8览、6论则表示 “大矩”的地。12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每纪5篇,共60篇,讲与一年内不同的季节相应的人们的行为所向; 8览, 每览应是8篇, 今 《有始览》脱去1篇,只存7篇,共63篇,从开天辟地说起,论述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如何认识、分辨事物,用民为君等,各览诸篇,相互连贯;6论,每论都是6篇,共36篇,每论各篇不相连属,大概缘于集合杂说。全书从形式上看,纪、览、论篇数都有一定,十分整齐;从内容排列上看,也自成体系,但同时也保存着原本分歧的各派学说,而不加以齐同。书中保存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料,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对今人研究古代之文化思想等亦有很大价值。注本有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的 《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今人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王范之的 《吕氏春秋选注》。 吕氏春秋本书对音乐作了详细讨论,认为音乐“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对有关美和美感问题也提出不少重要见解。如认为音乐的审美本质是“和”或“适”,音乐可以养人之性等。汉代早期美学发展多受其影响。参见“哲学”中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秦国相吕不韦集门客合撰成书。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以无为为纲纪,以建立统一帝国为目标,综合先秦诸家学说。保存了古代学术思想资料。注疏者数十家,今有多种流传。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庄襄王相国,也继任过秦王政幼年时期的相国,拥有门客三千,相当于现代称的智囊集团。他为了给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特令门客汇集先秦各家学说,集体编写《吕氏春秋》一书。虽然该书主要内容是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但也有研究养生的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其主要观点是: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高诱:《吕氏春秋序》),融合先秦各派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拼凑成一个庞大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的思想体系。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理论根据。其中《本生》、《重己》、《贵公》、《去私》、《贵生》、《论人》、《劝学》、《节丧》、《士节》、《孝行》、《为欲》、《贵信》、《长利》等篇,伦理思想丰富且繁杂,对于先秦各家伦理思想,差不多均有所反映。该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高诱序),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注释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校本以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与近人蒋维乔、杨宽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为佳。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又名《吕览》。秦吕不韦主编,其门客合著。内容庞杂,实为先秦各家学说总汇。其文短小精悍,组织严密,语言简明,富于形象,善用寓言神话故事进行说理。传世最早注本为汉高诱注,元刊本。明刊本。光绪间浙江局本。《四部丛刊》据明刊影印本。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秦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分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列传》)书中含寓言二百余则,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在先秦诸子中都是比较突出的。大部分寓言取材于先秦寓言故事,或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这对两汉寓言有着直接的影响。形式上,这些寓言已有独立成篇的端倪,这在寓言发展史上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吕氏春秋lüshi chunqiu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成书于秦嬴政八年(前239),时当秦统一六国前夕。分12纪、8览、6论,共26卷、160篇,约20余万言。本书宗主道家,取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其消极避世的成分,兼采儒、墨、法、兵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作者意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本书提出的“法无地”、“传言必察”、“疑似必察”、“别宥”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它还保存了许多旧说佚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较高的价值。但书中宣扬了天人感应等思想,又因出于众手,对先秦诸学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的地方。有清人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等传世。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相传为秦吕不韦 (?—前235年) 撰。据 《汉书·艺文志》 记载,《吕氏春秋》有二十六篇。今本凡十二纪、八览、六论:纪所统子目、六十一、览所统子目六十三、论所统子目三十六,实一百六十篇。另外,《汉书·艺文志》把它著录于杂家。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历代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由此可知,《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主持,众多学者参加而写成的。《吕氏春秋》作者人数相当可观。《史记》说吕不韦有门客三千人。门客中有各种技能人才,未必尽为文士,对“人人著所闻”的 “人人”一词当然不可过于认真,大约作者为数不少。这些文人学士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派的文化知识,然后汇集于此书,使它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司马迁语),成为先秦学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吕不韦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人数众多的写作队伍,观点各异,吕不韦能把他们集合在一起,按既定的纲目撰写,这项组织是一种创造。《吕氏春秋》内容上广收博取而又有它的宗旨和主线,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是协调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用意。汉代以后有些学者不承认吕不韦编书的历史功劳。如宋代黄震的 《黄氏日抄》,清代卢文弨的《书吕氏春秋后》,都断言该书的编写,吕不韦“固无与也”(均见 《附考》),好像吕不韦对该书没有贡献。吕不韦直接指导此书编写是有案可查的。《序意》记载了门下客为写十二纪向吕不韦作请示,吕不韦规定了“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写作原则,《吕氏春秋》这部书确实贯串了这一原则。关于吕不韦的事迹,史料记载较为简略。《吕氏春秋》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它保存了已佚失的先秦各家的部分史料。其各种史料大致分布如下:教育思想史料,主要在《劝学》、《尊师》、《诬徒》《善学》诸篇之中; 儒家思想史料主要在 《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诸篇之中; 阴阳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十二月的《月令》之中;道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诸篇之中;兵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诸篇之中;农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上农》、《任地》、《辨土》诸篇之中;墨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当染》、《首时》、《尊师》、《高义》、《上德》、《去宥》诸篇之中。《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之前,在内容方面,它能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先秦文化遗产,公开申明要采集诸家之长,超出学派门户成见,将各家学说中有价值的成份组织到一起;在评论历史事件与时政时,不回避非秦或贬秦的言论,能独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道义上的褒贬。《吕氏春秋》中“非今”的观点很多。在写作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整齐、系统。是一部依靠集体力量、按预定计划写成的书,事先就确定了纪、览、论三大门类;门类下又各统一定数目的子篇;除纪、览、论首篇以三字命题外,每篇文章皆以两字题目明旨,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大都首论题义,次举例证,有论有史,理事相得,字数安排上各篇字数大体均衡。全书组织结构整齐划一。在中国思想史上,这是第一部有统一体例、按预定步骤集体完成的理论著作。它创造的这种著述方式为后人集体编写或个人著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汉代的《淮南子》和《史记》,在编著方法和体例上都受其直接影响。《吕氏春秋》问世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早为其作注的是汉代的高诱。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从宋到近代有多种校刻本,现存的版本:《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汉高诱注。元至正间嘉兴路刘贞嘉禾学宫刻本。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河南开封府许州李瀚重刻本。明嘉靖七年戊子 (1528) 关中许宗鲁刻本。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宁阳张登云校刻本。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维阳姜璧资政左室刻本。明万历间云间宋邦父等校刻本。明万历三十三年己巳(1605)新安汪一鸾重订本。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02)乌程凌稚隆朱墨套印本。明万历天启间仁和黄甫宠、沈兆廷订钱塘朱梦龙序刻本。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毕沅校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毕沅校上海鸿文书局石印《二十五子汇函》本。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毕沅校育文书局石印《子书二十八种》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邦父校本缩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宋、元、明、清为《吕氏春秋》作注的人很少,其中主要有补注或选注:《吕氏春秋》一卷,明焦竑注释,翁正春评。《吕子校补》二卷《续补》一卷,清梁玉绳撰。《吕氏校补献疑》一卷,清蔡云撰。近人也有补注、选注、汇校和集释: 《吕氏春秋高注补正》孙锵鸣撰。《吕氏春秋补注》一卷,范耕研撰。《吕氏春秋集释》二十六卷《附考》一卷,许维遹撰。《吕氏春秋汇校》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诒合撰等等。 《吕氏春秋》杂家著作名。亦称《吕览》,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全书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上对诸子百家之说兼收并蓄,所以后世称其为杂家。书中保存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说、古籍佚文等。有些篇章篇幅短小,言之有物,语言也较简明素朴,而且常以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事理。《荡兵》、《察今》、《察传》等即表现了这种特色。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共同编写。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凡160篇。崇尚道家,兼综百家的著作。全书用老庄哲学构造自己的理论原则,用阴阳、儒、墨、法各家思想,构造自己的历史、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观点。综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集各注家之大成,是迄今较好的版本。 《吕氏春秋》战国晚期秦丞相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或《吕子》,诸子之说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旨在“欲以并天下”,为秦统一全国作思想准备。此书问世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全书26卷,内分8览、6论、12纪,每览又分8篇,每论又分6篇,每纪又分5篇,共160篇,20余万字。《序意》是全书总序,不在160篇内,所以实则161篇。全书160篇中,有法家学说43篇,儒家学说26篇,道家学说17篇,兵家学说16篇,墨家学说10篇,纵横家学说10篇,名家学说5篇,农家学说4篇,阴阳家学说2篇,小说家学说1篇。书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算、音律等方面知识。先秦农学《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4篇著作赖此书记述得以保存。经过2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吕氏春秋》除8览中“有始览”缺佚1篇外,均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历史上校注本较多,今人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集前人成就,较为精审。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旧本题秦吕不韦撰。杂家代表著作。全书26卷,内分12纪、8览、6论,计160篇,20万余字。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书中保存了很多先秦旧闻,文字朴素、简练。有汉高诱注本、清毕沅校正本、《四部丛刊》本、民国26年(1937)中华书局排印本。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最为完备。 《吕氏春秋》战国末吕不韦(?~前235,今河南濮阳人)任秦相时招集门下宾客辑成的“杂家”著作。亦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共26卷。全书分8览,6论,12纪,共160篇。《吕氏春秋》试图糅合各家学说,集众家之长,用来作为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因其杂凑各家思想而成书,故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及一些古史旧闻,古籍佚文,古人遗语和天文、农医、音律等知识。为研究先秦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注释《吕氏春秋》的学者有东汉末训诂家高诱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