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伦理命题。语出《论语·里仁》。“利”指利益,“义”指思想行为的规范。孔子认为,按义和按利而行是两种对立的道德选择。“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孔子虽不完全排斥利,但是反对见利忘义,他所强调的是“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在个人利益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应该服从道德原则。《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到有利可图的事,首先要想到义,符合义的利可以获取,不符合义的利则不要获取它。《论语·子罕》:“子罕言利。”在孔子看来,道德行为应该脱离功利,以利从义。孔子的义利思想被西汉董仲舒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到了明末时期,又演变成义利王霸之辩,并被儒学家发展为超功利的道义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