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越春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越春秋即《浣纱记》。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吴越之事的杂史。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东汉赵晔撰。赵晔(?—约83),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县吏,奉檄迎督邮。因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后至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从经师杜抚受《韩诗》,穷究其术,积二十年。杜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所著《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皆佚,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时赵晔撰。专录吴、越两国大事的地方史书。赵氏,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曾为县吏,为弃官去。其活动大约在东汉明帝、章帝时代。《吴越春秋》一书,《隋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均题作12卷,后亡佚2卷。今存10卷 (或6卷,10篇),前5卷记吴事,称内传,后5卷记越事,称外传。篇目计有: (1)《吴太伯传》; (2) 《吴王寿梦传》; (3) 《王僚使公子传》; (4) 《阖闾内传》; (5) 《夫差内传》; (6) 《越王无余外传》; (7) 《勾践入臣外传》; (8) 《勾践归国外传》; (9)《勾践阴谋外传》; (10) 《勾践伐吴外传》。与 《越绝书》一样,均记述吴、越两国君臣的言论和活动,吴事自太伯至夫差,越事自无余至勾践,尤则重于夫差与勾践争霸的活动。文中对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刻画至深。是书虽叙次分明,但其要点皆可见于《史记》、《国语》、《左传》与《越绝书》,且叙事繁芜,更多错误。元代徐天祐作《吴越春秋音注序》一书,对原书记事的错误有所辨正。《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均收有此书。通行版本以 《四部丛刊》 影印的明弘治本较佳。 吴越春秋古地方志之一。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五卷记越,始于无余,终至勾践。对伍子胥奔吴、吴王夫差伐越、越王勾践灭吴等史事,叙述甚详。但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内容、体例均欠充实周备。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或作六卷十篇)。主要记述春秋末吴、越的史事。史料价值不如《越绝书》,但可补正史之缺。 吴越春秋传统评书。辽宁艺人石长岭的代表书目。主要情节:吴王夫差即位,战败越国,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献美女西施,瓦解吴国内部。吴王迷恋酒色,不听伍子胥多次劝告,伍子胥被迫自尽。越王发兵,灭了吴国。伍子胥之子伍辛投奔楚国,当了元帅,收妻蓝、黄二女将,里应外合,打败越国。子弟书 《滚楼》写伍辛收妻事,出自本书。 吴越春秋十卷。汉赵煜撰。赵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书的前面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都著录为十二卷,但今存十卷。此书是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后有题识,前面有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作者所述虽然有些芜杂,但文词颇为丰蔚。此书有纪昀家藏本,会稽徐氏初学堂群书辑录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秘书廿一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龙溪精舍丛书》本。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 今存十卷。叙述吴国自太伯至夫差、越国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所记勾践的先世,大体上和《史记》所载相同。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正史缺漏的史料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