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1 周书

断代史史书。50卷,本纪8、列传42,唐代令狐德棻撰。记载自宇文泰迄周静帝70年间史事。唐武德中,德棻等奉敕撰周书。贞观三年(628),德棻等再奉敕修周书。贞观十年(635)书成。该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德棻则始终参予其事。该书依西魏史官柳虬《周史》和隋牛弘《周史》为蓝本,删削润色而成,文词典雅,叙事考订都很草率,难免失实。所载有关均田制、府兵制史料,较为重要。宋时,原书已散佚,今本多取《北史》补缀而成。

周书

纪传体北朝周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卷。唐令狐德棻主编。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高祖武德元年(618)任起居舍人。四年,奏请修撰周、隋二史及梁以后近代史。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修撰前朝诸史建议的,令狐德棻是唐朝第一人。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时承丧乱之余,经籍散佚,乃奏请购募遗书,置员补录,保存挖掘了大批典籍。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修梁、陈、周、齐、隋诸史,由令狐德棻“总知类会”,协调诸史的内容和体例并主编《周史》,至贞观十年,《周书》成,诏赐绢四百匹。次年,参撰《氏族志》成。二十年,参修《晋书》,同修十八人共推令狐德棻为首,体例多由其定,两年后《晋书》成,升秘书少监。高宗永徽元年(650)奉命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后又参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及《高宗实录》。新、旧《唐书》均以令狐德棻为唐代史学开山。
唐人修前五代史,时隔未远,有其便利处。然当时已成著作不多,资料并不丰裕。据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西魏柳虬曾撰国史,隋开皇中牛弘尚撰《周纪》十八篇,“略叙纪纲,仍皆抵忤”。《隋书·经籍志》于“正史类”亦著录牛弘书,但谓“未成”。令狐德棻等当利用了柳虬、牛弘所撰书,并参阅其他资料,“旁征简牍,意在摭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纪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中经557年宇文觉灭西魏建周,到581年杨坚灭周建隋,共四十七年历史。其中西魏二十二年,周二十五年。因周与南方的陈并存对峙,所以后人又称“北周”。西魏与北周为宇文氏一手所建,宇文泰实际操纵着西魏政权,《周史》将西魏包括在其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周书》有本纪八卷,记宇文泰到宇文阐六位帝王之事。宇文泰操纵西魏时并未称帝,但因是北周奠基人,故也列入帝纪。因其史事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其余五位君主,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历时长,史事多,也分为两卷。列传四十二卷中,皇后一卷,宗室四卷,诸臣三十一卷,儒林一卷,孝义一卷,艺术一卷,萧詧一卷,异域二卷。西魏、北周史事头绪错综纷繁。在其所纪四十六年历史中,东有东魏,同时存在的政权还有割据江淮以南的梁。以后北周取代西魏,北齐灭东魏,梁又为陈所灭,共有六个政权先后或同时存在。《周书》对这一段历史能驾繁如简,叙述清晰,且材料丰富,往往有为他书不载者。如《赵贵》等列传后附载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可资对当时策勋制度的了解。《苏绰传》所载其拟撰的《六条诏书》及所作《大诰》全文,可考见北周一代用《尚书》文体颁布诏令的实际情况。庾信《哀江南赋》,《周书》予以全文记载,使此名篇得以保存。列传第三十所记苏亮、柳虬、吕思礼、薛寘、李昶、檀翥等著作郎史事,实为未标史学专传的史官列传,从中可得知当时的修史制度。萧统第三子萧詧为助其兄萧誉反梁元帝,与西魏相勾结,割地请为附庸,后被宇文泰立为梁主,555年在江陵称帝,历三世,共三十三年。姚思廉《梁书》对后梁国史事不纪,《周书》却为萧詧及其下二十九人列传,使这一重要史实得为后人所晓。至于其所记西魏事,因当时有魏收《魏书》、魏澹《后魏书》,尚不显其重要性。然降至北宋仁宗时修《崇文总目》,魏澹《后魏书》已佚,只剩帝纪一卷,而魏收《魏书》以东魏为正统,西魏史事几如缺载,这样,《周书》所述西魏史事乃成为后人了解西魏一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书中的异域传两卷,记载了我国境内鲜卑族及邻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对于了解鲜卑族的发展和中外交通与商业往来,具有一定的价值。作者从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对农民起义,每以“寇乱”称之。对唐初不少功臣、显贵的先人,则均为列传而虚美之。如唐初宰相杜如晦,其曾伯祖杜杲在北周时事迹平平,《周书》勉强立为专传;萧瑀的祖父萧詧,身为傀儡皇帝,《周书》却赞谓“盖有英雄之志,霸王之略”;令狐德棻在《周书·令狐整传》中,对其祖父亦颇置溢美之词。唐初的门阀观念,在书中亦有较强的反映。此外,对史料考订,《周书》中亦有疏漏处,如记独孤信任陇右都督时间顺序有误。庾信为官僚贵族所作碑志,与《周书》有关列传对比,历官和年月亦多有出入。他如王雄、王谦为父子;侯莫陈崇与侯莫陈顺、尉迟迥与尉迟纲、李贤与李穆、赵贵与赵善均为兄弟,《周书》未将其一并叙述,且各分卷,不仅多费笔墨,亦属编次失当。
原书北宋时已有残缺,全缺者为第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等五卷,另尚有半缺或大半缺者。北宋熙宁元年至七年(1068—1074)第一次刻板,中华书局根据七种较好的版本,出版了点校本,每卷后都附有较详的校勘记,此为现存的较好版本。

《周书》Zhoushu

是唐初令狐德棻主修的一部纪传体北周史书。令狐德棻(582—666)宜洲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身门阀贵族,唐初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周书》共50卷:本纪8卷、列传12卷。北周建国20余年(557—581),本书概述了包括开国阶段的西魏时期到静帝(534—581)共48年的历史。《周书》是唐初的官修史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创议修撰各朝史书。不久,他被指定与庚俭、陈叔达等同修《周书》,但未修成。贞观三年(629),再次主修。北周的史书,原有周史官柳虬的旧作和隋秘书监牛弘撰写的《周史》。令狐德棻以《周史》为蓝本,又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先后花费了10多年的心血,于贞观十年(636)编纂成书。《周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依据。书中虽然没有志,但在纪、传中保存了一些重要文献,其中有关天文、地理、地质、气象、农情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尤为珍贵。《异域传》记载了当时东北、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地理。但是,由于作者未能博采众取,至使许多史实记载不够全面,并且全书充斥着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诬蔑农民起义的唯心史观。《周书》流传的版本较多,中华书局点校本目前最为通行。

周书

纪传体正史。唐令狐德棻等撰。五十卷,有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本书主要据西魏柳蚪史书和隋牛弘《周史》编撰而成。因所凭借史书有限,资料较贫乏,史实不够全面。原书至宋代已有残缺。今本多取《北史》补入。

周书

五十卷。令狐德棻 (583—666)撰,令狐德棻,唐初史学家,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高祖入关,他任大丞相府记室,后累迁至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唐初书籍散亡,他建议购求,使专人补录,得以保存大批书籍。又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等朝史记,并参预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贞观十八年 (644)重修《晋书》,他除制定《晋书》体例外,曾撰《序例》(今佚)及诸记传。《周书》为纪传体北周史。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 (636),令狐德棻主编,多取材于西魏史官柳虬的史书和隋牛弘的史书。刘知几评为“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叙事考订均极草率。原书到北宋初已经残缺,今见到的本子,多取《北史》补入的,又已窜乱,已经不是原来的《周书》了。《周书》记事上起公元535年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止于公元581年隋灭周止,共计四十七年历史。《周书》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计五十卷。“本记”八卷,记文帝宇文泰到静帝宇文阐等六个帝王之事,列传四十二卷与前各史书大致一样。其中《异域传》分上下两卷,提供了少数民族交通、商业等资料,还有《哀江南赋》很有文学价值。《周书》缺“志”可在《隋书》志中查找到。《周书》的主要版本有宋到明修本、元大德本、金陵局本、同文局本,竹简斋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周书》

以纪传体记载北周历史的史书。629年,唐太宗令令狐德棻主持编写,636年完成。该书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共50卷。到北宋时已残缺。今本第18、24、26、31、32共5卷有缺文,其中31、32两卷来自《北史》,24、26两卷可能来自高峻《小史》,都不是令狐德棻的原本。

周书

❶《尚书》的一部分。包括《泰誓》、《牧誓》、《洪范》、《金滕》等三十二篇。主要记载了周代史迹。其中《泰誓》等十三篇为《古文尚书》,《牧誓》等十九篇为《今文尚书》。
❷指《逸周书》。亦称《周史记》。《汉书·艺文志》载“《周书》七十一篇”,后郭璞《尔雅注》曰“逸周书”,清《四库全书·别史类》收《逸周书》61篇。《隋书·经籍志》曾著录为“《汲冢周书》”,然《晋书·束皙传》等,无明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