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作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1 周作人1885—1968现代作家。原名遐寿,字启明,又号知堂。浙江绍兴人。1901年秋去南京水师学堂读书。1906年毕业后去日本立教大学学习文科。回国后曾在浙江教中学。1917年去北京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新文化运动之初发表《平民文学》、《人的文学》,颇有影响。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语丝》创刊时的主要撰稿人。其散文小品成就突出。北伐战争失败后逐渐颓唐消极,退出时代潮流。抗战爆发后仍留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并出任当时的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华北教育总署署长等伪职。抗战胜利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写作不辍。他著译甚丰,出版有《过去的生命》、《雨天的书》、《艺术与生活》、《知堂文集》、《欧洲文学史》、《新文学的源流》、《现代日本小说集》、《鲁迅的故家》、《知堂回想录》等。 周作人1885—1967Zhou Zuoren现代散文作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大弟。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为奎绶,号启明、知堂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五四”时期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同时从事新文学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五四”以后,思想日趋消极,抗日战争时期,出任过伪职,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945年底,曾因其叛国罪入狱,1949年获保释,此后,主要从事鲁迅研究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周作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原名周遐寿,字星杓,曾用笔名岂明、仲密、知堂、苦雨、苦茶等。浙江绍兴人。1901年,周作人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先在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后又考入立教大学。1911年,周作人回国后先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而后任绍兴县教育会会长。1917年,周作人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任编纂员。1918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积极倡导人道主义文学和宣传文学革命,在当时影响很大。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周作人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4年,他与周伏园等人共同发起创办“语丝语”和《语丝》周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周作人曾先后出任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伪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945年,国民党宪兵队以汉奸罪将周作人逮捕,投入监狱,直至1949年1月方出狱。周作人晚年定居北京,直到去世。周作人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虎集》、《苦竹杂记》、《谈龙集》、《泽泻集》、《瓜豆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艺术与生活》、《知堂随感录》等,翻译作品有《点滴》、《域外小说集》、《玛加尔的梦》、《陀螺》、《狂言十番》、《两条血痕》、《希腊的神与英雄》等。周作人一生的创作,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散文平和随意,风格隽永淡远。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作家之一。 周作人1884—1967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自号启明、知堂等,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新文学运动初期,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口号,对“五四”时期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1921年和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5年参与创办《语丝》杂志。后来思想趋于消极。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泽泻集》、《谈虎集》、《瓜豆集》,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译作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散文具有平和冲淡、通达闲适的风格,在其影响下,曾经形成以雅致清涩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流派。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原名櫆寿,后改名槐树、遐寿,号知堂、起孟、启明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01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大学等学校学习。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员、文科教授。后曾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校教授。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了文学研究会,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发表有《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上,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同时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了俄国、日本、希腊文学以及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20年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文笔朴素流畅,舒缓自如。有自己独特的亲切、通达的风致。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于从容描绘中浸透着闲适趣味,带有幽默和轻松,又有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的境界。含蓄适度,形成了冲淡、清涩的特色。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后期散文沉湎于草木虫鱼,追求闲适和性灵,影响远不如前。著名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谈虎集》等。“五四”以后,周作人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日趋复杂。他一方面作为“语丝”的主要人员,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的北平,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后又出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精卫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家从事翻译工作,并写作出版了一些关于鲁迅家庭及少年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资料。并著有《知堂回忆录》。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学研究等方面作了开拓性贡献。 周作人周作人 (1885—1967),中国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周槐树,遐寿,字起孟、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01年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纂员、文科教授,后曾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校等校教授。1931年任北京大学日文组主任。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又字启明,号知堂。晚年改名遐寿。生于浙江绍兴。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1906~1911年留学日本,与鲁迅一起从事文学活动,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编辑《新青年》、《语丝》等刊物,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对现代文学理论作了积极的探索,后写有大量小品散文,结集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集中作品有对现实的讽喻、对时弊的针砭,但更多的是描述日常生活琐事。其文笔舒徐洒脱,情调闲适素雅,境界宁静幽远,具有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大革命失败后至30年代前期,自谓“苟全性命于乱世”追求隐逸生活,故提倡闲适小品,主张抒写性灵,其作品已无人间烟火味。抗战爆发后留住北平,并出任伪职,由隐士而堕落为汉奸。解放后从事文学翻译和写些回忆鲁迅的文字。 周作人散文家。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童年,与鲁迅有相同的经历。1906年赴日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先后译介15个国家、45位作家的作品。1918~1919年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很大影响。后对革命斗争产生忧惧,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20余部;诗集、小说集、论文集、书信集、文学史料集、回忆录等多部。还有《域外小说集》、《伊索寓言》等译作20余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