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敦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5 周敦颐在伦理道德上,引道、佛入儒,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把“诚”作为道德观念的中心,“诚,天之道也”,“诚者,圣人之本”,认为“圣人”与“天地”合德,是道德的化身。“诚”构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本”,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在善恶问题上,提出 “诚,无为。几,善恶”,认为善恶皆起源于“几”,“几,善恶”是指人们的动机确定了尔后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并且用动静关系来说明善恶观,“动而正”是合乎善的,“动而无静”背离了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规范而必然陷于恶。因此,应以天赋予人的“纯粹至善”的本性来对待喜、怒、哀、乐,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恪守“中道”。在道德修养上,主张从“窒欲”到“无欲”,必须做到“思”和“纯心”,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无违于仁义礼智,即按“中道”而行,就能通过“思”和“纯心”来“窒欲”,进而达到“无欲”。其思想体系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从总体看,其伦理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 064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幼孤,由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抚养。做过几任地方官,有政声。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筑室于峰下小溪之上,称濂溪书堂,后人乃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道家、道教的一些思想,提出一个宇宙观体系。他以“无极”和“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交互作用,规定五行、四时、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太极亦是人生的本原。圣人根据太极以确立“人极”,规定了人伦及人生的法则。他以“诚”这一概念来说明人性和成圣之道,认为诚即人性,它“纯然至善”,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他指出,诚是“无思”、“无为”的,人只有通过“无欲”、“主静”的修养工夫,才能达到“诚”和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1016—1073Zhoudunyi北宋哲学家,道学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晚年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名为濂溪书堂,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把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改造成为论述世界本体生成万物及变化过程的图式,即《太极图》,并著有《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简单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即“虚无”的绝对观念。太极指混沌未分的元气。太极一动一静,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交互作用,就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依次发生作用,便形成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五行之气巧妙结合,化生万物,而人得其中最优秀者,成为万物之灵。其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文集》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1017—1073Zhou Dunyi宋代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郴州等职。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曾从之受业。他精于《易》学,主张立诚主静,论述了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他的《爱莲说》等文章,立意深刻,文字雅洁,一向传诵。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赵曙)的讳而改为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晚年知南康军,曾筑书堂于庐山山麓,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于是称其居室为“濂溪书堂”,时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北宋伦理思想家。力图构造由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组成的伦理哲学体系;认为仁义礼智信是诚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具有诚则行为自然善;由此,道德修养应守主静原则,“无欲故静”,即摈弃欲望杂念,恢复诚的本性。参见“哲学”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等。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所述太极、理、气、性、命都成为理学基本范畴。被尊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认为太极生阴、生阳,衍化万物。人通过主静、立诚达到“人极”。著作被编为《周子全书》。参见“伦理学”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学者,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为敦颐。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等地方官达30余年。善断狱,有治绩,倾向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曾师事之。因爱庐山风景,筑书堂于莲花峰下小溪旁,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世称濂溪先生。所代表的学派为濂溪学派。周敦颐继承和发挥了《易传》和《中庸》的儒家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某些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认识论、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有机统一的比较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认为无形无象非物质性的“无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图说》),由“太极”的动静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立天地;由阳变阴合而产生五行,由五行之气的流布而推动四季的运行。阴阳五行的精微材料,在“无极”的作用下,巧妙地凝合,产生天地间的男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万物,生生不已。由此出发,他进一步阐述了以“诚”为核心的道德论:“诚”是“无极”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因此,体现诚的人的本性也是善的。但因为受到外界物欲的诱惑,五行之性感于外物而动,就会呈现出善与恶。他继承与发挥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五个品级。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认为前四个品级都有缺陷,只有“中”才是最完善的。而“中”的内容就是“仁义中正”,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即所谓人极。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讳,改为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仁宗景佑三年(1036)为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事参军,移桂阳令。嘉佑六年(1061)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1068)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筑书堂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因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遂以故居营道濂溪名之,时人称其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濂洛学派的创始人,二程(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在文学思想上,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思想内容应居于首位,但也注意到艺术形式的作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敦颐能文能诗,多言志抒怀之作。散文以《爱莲说》最为著名,表现了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情操,质朴清新,脍炙人口。著有《濂溪集》,《周子全书》。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宋营道(今道县)人。因其在故里濂溪筑室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曾历任州县地方官吏30年,深入民间,与民相得。讲学授业,为一代儒学大师。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继承《易传》及道家某些思想,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变化无穷,以形成宇宙构成图式。以“诚”为“人极”,“主静”、“无欲”、才能“立诚”,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程颢、程颐亲受业于其门,传之朱熹,于是道学得以盛极一时,对宋明学术界影响甚大。后代理学家对周推崇备至,尊为“宋五子”之首。传世著作有经朱熹整理之《太极图说》和《通书》40篇。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薄、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等职。因其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少时尝受其业。善谈名理,深于 《易》学,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的《原道》,融通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建立了新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为理学的开创者。《太极图说》是其代表作,承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力加阐说,提出独特的宇宙生成变化的 《太极图》; 《通书》则重在阐发子思、孟子关于 “诚” 的学说。晚年慕佛,著《爱莲说》,把佛性与人性相比附,深受佛教“因缘”说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书为《周元公集》,《清麓丛书》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字茂叔,后人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依据《易传》、《中庸》等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提出“太极”说。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产生万物。并认为人得二气五行之秀气,为万物中最灵者。主张“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入《周子全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