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周礼文集。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经》。旧传周公所作,后人有附益。疑古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或为西汉刘歆所作。今之学者参考周秦铜器铭文,认为成书应在周王室东迁以后至战国时期。《周礼》所记为周代典章制度,同时寓以儒家政治理想。全书六篇,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述。“天官冢宰第一”,掌邦治,总理国家大事,统摄六官以吏治为专职,兼管宫中事务;其长官称太宰, 下设六十二种职官。“地官司徒第二”,掌邦教,司土地、赋税、民政、教化之职;其长官曰大司徒, 下设七十八种职官。“春官宗伯第三”,掌邦礼,礼官之属,司礼乐、 卜祝、文史、星历、车旗之职;其长官曰大宗伯,下设六十九种职官。“夏官司马第四”掌邦政,政官之属,司武事、封建、护卫、统领军事之职;其长官曰大司马,下设六十八种职官。“秋官司寇第五”,掌邦禁,刑官之属,司刑法、讼狱、刑禁,兼及盟约、宪令、辟除、外交之职;其长官曰大司寇,下设六十五种职官。“冬官考工记第六”,掌营造,司治木、冶金、设色、刮摩、搏植诸工事制作,并详尽其尺度;其长官曰大司空,下设六十五种职官。“冬宫”原文久佚,此乃汉儒以《考工记》补之者。《周礼》所载职官,均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再分叙其职掌,颇为详尽。此书虽多“预为之, 以待他日之用, 实未尝实行也。”(郑樵《通志》)亦可见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制度,初具规模,实开隋唐以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制之先河。六官亦称六卿,相当于后世之六部尚书。此书保存大量古史资料,与其他儒家经典参照,互有异同,有重要史料价值。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郑(玄)注贾(公彦)疏外,尚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一九四○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今人林尹著有《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可供参考。 233 周礼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原名《周官》或《周官经》,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该书问世较晚,西汉成帝时列入书目,并以《考工记》补足所缺冬官1篇。王莽建立新朝,改称《周礼》。该书既不成于一人,也不作于一时,但一般认为是战国以后的作品。通过各官官制、职掌的规定,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有关经济生活的规定,主要在地官,其次是天官。冬宫(《考工记》)专记手工技艺。该书有丰富的土地关系思想、贡赋思想、财政思想、商品交换思想。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 周礼记载周代设官分职的专著。旧传周公撰,原名《周官》、《周官经》。它实际是战国时人据春秋以前材料编纂的一部政典,虽不乏理想化的杜撰成分,但保存了颇多可信的史料。《周礼》分大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汉时河间献五得《周官》,独缺冬官,后以《考工记》补之)。通过各官职事的载述,记录了周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经济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其中记载有先秦的户籍制度,列有各种官职,专掌民政、人口,如司民掌登万民之权,媒氏专管介绍婚姻等等,对研究我国古代人口史很有价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搜集周代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加儒家政治道德观念汇编而成。前人对该书作者的说法不一,或说周公所作,或认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近人据考古资料定此书为战国时期作品。全书六篇,四十二卷,其中第六篇已佚,汉时补以《考工记》。该书的注释有东汉的郑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收入《十三经注疏》。《周礼》是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古籍,反映了先秦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及国家政权机构,是研究先秦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周礼》第二篇《地官》中有“媒氏”部分,由此可见先秦的婚姻、家庭制度。 周礼记载周朝设官分职和纲纪的政典,儒家经典之一。原名《周官》,六篇。此书据传系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所得,初藏于宫中秘府。至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见此书,著于《录略》。刘歆认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的全部制度,故改名为《周礼》。汉平帝时,王莽篡政,立《周礼》于学官,到新朝灭亡,被废除。 周礼书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三礼”之一。原名 《周官》,亦称《周官经》。西汉末年刘歆始改其名为《周礼》。《周礼》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时期。《周礼》按内容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一篇佚亡,后人补以《考工记》。首篇为 “天官冢宰”,为六官之首,其职为掌理天下政务,辅佐君主管理国家。天官象天,周天有360度,天官总管六官所属360官,所以称作天官。其所属,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屦人、夏采,计63种官职。天官掌理邦治,故又称 “治官”。其次是 “地官司徒”,其职为掌邦教以及土地、赋税等,以辅佐君主安抚天下。其所属,上自大司徒、 小司徒, 下至人、 槀人等, 计79种官职。 地官掌邦教,故又称“教官”。再其次是“春官宗伯”,其职为掌国家礼仪,主管宗庙祭祀,以辅佐君主建立完善的礼仪制度。其所属,上自大宗伯、小宗伯,下至宗人、家宗人,计70种官职。春官掌邦礼,故又称“礼官”。第四是“夏官司马”。其职为掌管军务,统帅军队,以辅佐君主平定天下。其所属上自大司马、小司马,下自匡人、撢人,计70种官职。夏官掌军政,故又称“政官”。第五是“秋官司寇”。其职为掌国家的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以辅佐君主建立法律秩序。其所属,上自大司寇、小司寇,下至都士、家士,计66种官职。秋官掌刑法,故又称“刑官”。上述五官中,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分别为五官之长,均属六卿之列。冬官司空的主要职掌是工程营造,这部分内容早已亡佚。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以记载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考工记》来补充,所以又称《冬官考工记》。其内容主要记载有关的百工之事,按木工、金工、皮工、设色工、刮磨工、抟植工六类分述,并对车舆、宫宝、兵器、礼乐诸器的制作规范分别作了详细记载。从中可以考见先秦时代的古器制度以及有关工艺设施。《周礼》对每一官职均先叙述其官名、爵等、人数,然后再分别说明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周礼》 的注本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清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 周礼即“周官”。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编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作品, 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作。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6篇。《冬官司空》早佚, 补以 《考工记》。该书汇集了周代和战国有关政治制度的资料,以官职为篇目汇编而成。东汉郑玄注。本书是研究汉长安政治制度、职官设置起源的基本资料之一,特别是郑玄注文, 较多地反映了两汉社会实际, 对研究汉代长安具有重要价值。 周礼1903~又名策海、里。酃县(今炎陵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酃县县委书记,酃县、遂川中心县委书记,湘赣省第二分区政委,湘粤赣支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湘粤赣特委代理书记,湘南特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湘南区党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省政协第一、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委员会主席。是全国人大第三、五届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搜集周代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寓以儒家政治思想,编辑而成,一说为周公所作,或刘歆伪作,现代认为是战国时作品。全书分《天官冢》、《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司空》早佚,汉时以《考工记》补之。此书是研究古代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的重要参考资料。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有《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 《周礼》记载古代王朝设官分职的政典。原名《周官》 ,西汉末刘歆始称 《周礼》 。最早出现于西汉,相传为河间献王献于朝廷之书。王莽时,立于学官。旋废。分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6篇。其中冬官司空一篇在汉代发现时已缺佚,补以 《考工记》 ,称 《冬官考工记》 。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勾画出一个统一、富强、有序的理想国蓝图。旧传为“周公致太平之迹” ,实则是春秋时代著作,以西周和春秋时代官制为素材,整理汇编而成,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书中杂有后世补录的很多战国资料和极少部分汉代资料,后世不少学者疑为刘歆造伪。东汉郑玄作 《周礼注》 ,并将其与所注《仪礼》 和 《礼记》合称 “三礼” ,列为儒家经典,遂使 《周礼》 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 《周礼注疏》 。清代孙治让所撰 《周礼正义》 旁征博引,为 《周礼》研究集大成之作。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司马迁说,“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史记·鲁周公世家》)刘歆亦言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汉书·艺文志》载“《周官经》六篇”,唐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故今存《周礼》有《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记第六》6篇。计42卷。内容为政治、经济制度,各掌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及百工之事。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86卷,对旧注多有订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