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呻吟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呻吟语

明代批评理学的著作。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明吕坤著。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中进士。其为官,较关心民众疾苦;其为学,敢于蔑视道学权威,坚持独立见解。他在《呻吟语》中写道:“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卷一《谈道》)反对依傍门户,盲从他人,声称:“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强之定见,虽断舌可也,决不可从人然诺。”(卷一《存心》)
宇宙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的主宰不是“道”,不是“理”,不是“神”,而是“气”或“元气”。气是世界的物质根源,“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别无别个”(《天地》)。对于“理气”、“道器”的关系,认为:“理者,气之自然者也”,理是气之运动的自然规律;“道器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谈道》)。指出“气”和“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形生于气”,“形者,气所附以为凝结;气者,形所托以为运动。无气则形不存,无形则气不住”(《天地》),“有无形之气,无无气之形”(《谈道》)。气是无休止地运动发展的,“气化无一息之停,不属进,就属退;动植之物,其气机亦无一息之停,不属生,就属死。再无不进不退而止之理”(《天地》)。物质(气)和物质的运动(气化)都是永恒的。“气化”的结果表现为形(具体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其中“气”本身并不会毁灭,而只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性命》)。
把运动的原因归结为“气”内部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其具体表现为阴阳双方的势力消长,“阳不极则不能生阴,阴不及则不能生阳,势穷则反也。微阴激阳,则阳不受激而愈炽;微阳激阴,则阴不受激而愈溢,气逼则甚也”(《天地》)。以阴阳的对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以此反对神学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指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目的性:“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
由此反对宗教天命论。书中所说的“天”,除了大部分指自然存在的实体即“天空”外,主要和规律性相联系,指那些人力所不能改变和控制的因素。“以理言之,则当然者谓之天”;“以命言之,则自然者谓之天”;“以数言之,则偶然者谓之天”(《天地》),总之,“天”并没有意志性或目的性的含义。指出灾异的出现不论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都属自然而然的。认为人可以通过掌握必然,顺应必然以利用、改造自然。批评一切世俗迷信的祭祀祈祷不过是庸人自扰,“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惟至诚”(同上)。
人性论上,认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天自有两种天,有理道之天,有气数之天。故赋之于人,有义理之性,有气质之性”(《谈道》),认为“义理之性有善无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性命》)。这是天赋人性论,但同时又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形成的作用,“圣人不带风土,贤人生燕赵则慷慨,生吴越则宽柔,就染了风土气习”(《圣贤》)。
认识论上,主张天地万物都是可知的,“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观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态俱见矣”(《天地》)。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可以达到对宇宙的总的认识。有时过分夸大了修饰己心的作用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举世都是‘我心’,去了‘我心’,通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存心》)。
对“世儒”的害人学风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汉以来儒者一件大病痛,只是是古非今”(《品藻》);古来儒者之言论都经不住实际的考验,“儒者惟有建业立功是难事。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讲学著述人,未尝尽试所言”(同上)。
有《文选楼》本。又有《呻吟语摘》,盖晚年定本,有万历年间刊本。

呻吟语

书名。明吕坤撰。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为古代道德修养名著。提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认为“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非圣人之言所能限”,“非圣人之制所能尽”(《道体》)。认为道就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饥食渴饮,倦眠醒起,冬炉夏扇,喜歌悲哭,如此而已矣”。在道德修养上重视涵养和省察,做到“涵养要九分,省察只消一分”(《涵养》)。重视道德动机,提出“每日检点,要见这愿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别录》)。提倡在道德原则的制约下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的天欲”(《理欲》),“天欲”不可灭,“人欲”不可有。其谈心性修养不语精微,不谈高远,惟以躬行实践为主,劝善祛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呻吟语

六卷。明吕坤 (见《呻吟语摘》)撰。此书上卷为内篇,下卷为外篇。书中所论涉及到 “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如他在书中认为,道为天下古今公共之理。然道无津涯,非圣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时势,非圣人之制所能尽,后世者能发圣人所未发,为圣人所未为,此为圣人的深幸。如又认为,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盖学问之理虽全于吾心,而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积零合整,融会贯通,然后心与道才能浃洽畅快。懒散二字,为立身之贼,千德万业因怠废而无成,千罪万恶因横恣而无制。再如认为,以患难之心居安乐,以渊峪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此书刊于万历二十年(1592)。作者晚年又亲自删补为《呻吟语摘》,故此本附存其目。有《吕新吾全集》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