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咱雅班第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咱雅班第达1599——1662

卫拉特名僧,本名纳木喀札木措,意为空海。生于土猪年(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死于水虎年(壬寅,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是和硕特部古鲁格沁鄂托克桑结噶斯家族巴巴汗的第五子。1615年,被当时卫拉特盟主、和硕特的拜巴噶斯认作义子,奉献出当了陀音,从满珠习礼呼图克图受了沙弥戒。1616年,他取道青海赴藏,1617年到西藏。当时五世达赖(1617—1682)刚刚转世,格鲁派正受到压抑,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佛法,经受锻炼与考验。他在西藏学经,跟随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达22年,深得格鲁派上层的信任。土虎年(戊寅,1638年)他40岁时,奉五世达赖和扎什伦布寺座主罗桑却吉坚赞之命,赴卫拉特弘扬佛法。从土虎年(1638年)到水虎年(1662年)的24年之中,他东起青海,西达斋河(乌拉尔河),南至裕勒都斯,北达额尔齐斯河,足迹遍及卫拉特地区,而且一度去喀尔喀。他所到之处,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弘扬佛法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参与卫拉特各部的政治事务,不止一次地调解各部的纠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准确地拼写卫拉特方言,咱雅班第达于1648年创制了托忒文字,并用托忒文组织翻译了170余种书籍,其中大部分是宗教典籍,也有一部分伦理、历史、文学、历算、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如著名藏族医书《成悉》(又称《四部医典》)译成托忒文,对卫拉特地区医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咱雅班第达1593—1662

卫拉特蒙古著名高僧。出身于和硕特部贵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被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收为义子,次年赴西藏习经。崇祯十一年(1638)返回卫拉特传教。十三年(1640)参与卫拉特法典的制定。清顺治三至四年(1646—1647)调解巴图尔珲台吉与昆都仑乌巴什之间的冲突。五年(1648)创制托忒蒙文。七至九年(1650—1652)再次赴藏,促进了西藏僧俗上层与卫拉特蒙古之间的联系。康熙元年(1662)在赴藏途中病死。一生著译甚丰。

咱雅班第达1599—1662

一作 “咱雅班智达”。原名“纳姆哈嘉木措”。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著名喇嘛和学者。卫拉特(厄鲁特)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之侄。万历四十三年(1615)被卫拉特(厄鲁特)四部盟主拜巴噶斯认为义子,出家为僧。同年,从满珠习礼呼图克图(察罕诺们汗)受“沙弥戒”。四十五年经青海到达西藏学习佛教经典。很快精通显宗,在大昭寺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崇祯八年(1635)从达赖五世受“比丘戒”, 成为里塘寺中十格隆之一,并得到“吉本”、“阿巴”两个喇嘛称号,从师达赖五世达二十三年。崇祯十一年奉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之命,返卫拉特(厄鲁特),翌年回到原籍。十三年参加了在塔尔巴哈台 (今新疆塔城)召开的卫拉特(厄鲁特)和喀尔喀各部王公会议, 并使会议制定的《法典》充分肯定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和喇嘛的神圣地位和特权。十四年,先后到喀尔喀蒙古的札萨克图、土谢图和车臣等部传播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顺治元年(1644)着手翻译藏族文献《玛尼全集》(又名《玛尼噶奔》或《十万宝颂》)。二年,经远途跋涉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传播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五年, 在回鹘式蒙文的基础上,吸收卫拉特(厄鲁特)方言,创制“托忒文”, 此后将一百七十余种藏文著作译成托忒文, 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历史、文学和医学等。还用托忒文记录蒙古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八年,到达拉萨大昭寺, 向达赖五世奉献白银五万两。翌年,又向扎什伦布寺奉献白银二万五千两。还奔走于卫拉特(厄鲁特)各部王公之间, 调解各部间的冲突, 缓和卫拉特(厄鲁特)和喀尔喀间的矛盾。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作出特殊的贡献。康熙元年(1662),第三次赴藏途中病逝于青海哈其尔图商都,遗体被送到拉萨大昭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