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pinde de xingcheng
个体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生活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掌握各种社会道德规范而形成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受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的发展过程。
道德品质形成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理解、道德概念的掌握以及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的形成。所谓道德行为习惯就是巩固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前期内尚不能自觉地运用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而真正能用道德意识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如低年级学生可能会把“勇敢”“英雄行为”同“冒险”“鲁莽”混淆在一起。随年级升高,知识经验丰富,学生才逐渐理解了各自的确切含义。第二,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如低年级学生会对一个想帮助母亲收拾餐具,但因动作不慎而打破了盘子的儿童作出否定的评价,随年级升高,儿童就会考虑行动者的动机,而不仅从结果去作出评判。第三,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如小学低年级儿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会因不同情境、不同的印象作出不同的评价。
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信念和理想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在实际生活中,以自己所接受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表明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道德意识成熟,他们已有能力从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出发,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上,道德意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儿童掌握的道德知识越精确、越深刻,就对儿童的道德行为越有利。但也必须看到:儿童有了道德意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从道德品质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来看,更重要的是怎样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意志的发展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几个方面。其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道德行为形成的主要标志。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儿童已能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作出合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这种行为是很简单的,而且主要是在成人的要求、指导下完成的。进入幼儿期后,儿童的道德行为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情感(如同情、互助、义务感等)的明显表现。入小学后,在教育的作用下,儿童比以前更能把运用道德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其道德行为的目的性、自觉性有所发展,但仍然是不成熟的,表现为:❶喜欢模仿。他们还没有稳固的道德信念,所以明知某种行为不对,但觉有趣,就照别人的样子去做了。
❷意志力不强,控制力差,易冲动。明知不应该做某事,但控制不住自己。如他们常在做错了事以后很惋惜地说:“不知怎的就做出来了。”
❸在不同人面前行为表现不一致。如在父亲面前听话,在母亲面前不听话。
❹只会说、不会做。如他们称赞一些英雄人物的道德品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常常不能努力学习,遵守集体纪律,而且并不感到什么惭愧和不安。进入中学后,中学生已能按自己获得的道德信念去克服困难实施道德行动,并开始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