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孔茨
哈罗德·孔茨(1908—1984),美国管理学家,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管理过程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芬特利。1931年获美国西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35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5—1950年间,先后担任过科尔孟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战时生产局运输部主任,美国铁路联合会副主席助理,特朗斯世界航空公司总经理助理、计划部主任,维沃特飞机公司商业销售部主任等职。1950年以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名誉教授,同时还兼任一些公司的顾问。他是美国和国际管理学会会员,1963年曾任美国管理学会主席。1962年曾获米德·约翰逊奖,1974年获美国管理促进协会最高奖赏——“泰罗金钥匙”。自1941年以来,撰写了大量的有关管理理论的专著和论文,许多重要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很多地区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弄清管理理论》、《走向统一的管理学》、《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等。
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同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他把管理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等五项职能。根据他的观点,“计划职能”就是对未来的各种行为过程作出抉择的职能,这是五项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组织职能”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使人们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工作。“人事职能”主要包括对职工的选择、雇佣、考评、储备、培养和其他一些有关职工的工作。“指挥职能”就是引导下级人员有效地领会和出色地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职能。“控制职能”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职能。这五项职能并不是按顺序执行的,而是由管理人员同时执行的。这五项职能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助于组织的协调,但协调本身并不构成一项独立的职能,而是有效地运用这五项职能的结果。孔茨对管理理论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西方管理理论分散化趋势的探讨。
他在1961年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把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形象地称之为“热带的丛林”,意为像“热带的丛林”那样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为了在这管理理论的“丛林”中清理出一条统一的通道,他首次对各种管理理论学派进行了分类。起先,他把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分作六类,这六类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理学派。后来,在1980年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书中,他进一步把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分为十一类。这十一类是: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学(或称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或称管理过程)学派。他还较为细微地分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根源,探索了可能走出这一“丛林”的途径。他对西方管理理论这一分散化趋势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