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哥特式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1世纪末的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其高度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主要体现于天主教堂,建造中发明了骨架券和飞扶壁的结构体系。骨架券的基本形式是在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墩上沿对角线和四条边筑起尖拱形骨架,骨架上覆盖石板,形成拱顶,多个骨架券连续形成大厅的主要空间,为平衡中厅骨架券的侧推力,从中厅侧廊外柱墩上向中厅发券,形成飞扶壁,取代了以厚重的外墙来平衡中厅拱顶侧推力的方法,使建筑变得从未有过的轻盈和挺拔。艺术上充分发挥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建筑外形上大量采取尖券形窗,尖塔和尖形拱的处理方法,成为哥特式建筑独有的风格,影响遍及于这一时期的修道院及法院、旅馆、府邸等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见“绘画·雕塑”中的“哥特式艺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