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哥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9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中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兄所烧者曰“哥窑”,弟所烧者为“弟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特点是“薄胎铁骨”,釉色有粉青、月白与米黄,并带有纹片。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哥窑传世品较多,大都藏于故宫博物院。弟窑以白胎厚釉为特点,釉色多粉青、翠青,尤以梅之青为上品。瓷质光润,色泽照人,边缘和凸花部分,多露出胎骨的白纹。窑址是否在浙江龙泉境内,尚有待证实。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尚未发现。人们习惯于把哥窑列在浙江龙泉,但也有几种不同看法。哥窑陶瓷釉面光泽不强,含蓄柔和,釉色有米白、米黄、粉青、灰青、灰绿等。釉面开裂如网状,似冰裂纹,也有称“百圾碎”或“鱼子纹”的,亦有把有粗细之分、颜色有深浅变化的裂纹称为“金丝铁线”,一般通称为纹片釉,釉层很厚,坯体呈紫黑或棕黄色。哥窑纹片釉是由于坯釉的收缩系数不同而引起的釉面开裂,本是一种缺欠,但由于加以利用,成为一种装饰效果。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不见于宋人记载。元人记载有“哥哥洞窑”。明初《宣德鼎彝谱》将其列为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的传世品很多,但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其瓷器的釉属无光釉,釉色主要为炒米黄、奶白、奶酪 哥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宋代(960~1279)5大名窑之一。瓷质细润,器物通体有深灰色开片纹,釉色有黄及青两个系列的不同浓淡变化,器形多为仿三代铜器式样。传说宋代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烧窑,章生一为兄,烧制的瓷器有开片纹,称为“哥窑”。龙泉之无开片瓷器即被认为章生二所烧。现今龙泉县青瓷博物馆陈列有数件当地出土器形较大的哥窑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哥窑藏品,如“宋代哥窑鼎”,通高14.8cm、口径13cm,耳高2.4cm。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