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高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高宗

见“李治”。

唐高宗628—683

即李治,字为善,母为文德皇帝后长孙氏,太宗第九子。太宗长子承乾,四子泰,各树党羽,谋求皇位,势同水火。贞观十七年,太宗第五子齐王祐反,后败死。承乾谋引兵人大内,谋泄,被废为庶人。太宗认为,如立李泰,那就使人误以为皇位可以通过阴谋求得,且承乾和李治都难保全。如果立李治,则两人皆可保。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公元649年六月,李治即位,次年,改元永徽,立妃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无子,请立庶子李忠为太子,高宗许之。及武昭仪得宠,百般谗毁,高宗乃废王皇后为庶人。永徽六年(655),武昭仪被立为皇后。次年,废太子忠,立武后长子代王弘为皇太子。675年,武后杀太子弘,立次子贤为皇太子,旋被废。贤死,乃立哲 (即李显) 为太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然而自655年起多苦风疾,往后的二十八年,基本上是武后执政。杀了许多反对她的元老重臣,重修了 《氏族志》,灭了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社会经济还是有所发展。683年,唐高宗李治死。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葬于乾陵。有子八人,女三人。

唐高宗628—683

唐朝皇帝(649—683)。名李治,太宗第九子。初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在位初六年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政,办事多承贞观制度,号称“永徽之治”。曾命长孙无忌等修撰《唐律疏议》,以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永徽六年(655年)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渐令武氏参决朝政。为此逼杀长孙无忌、贬逐褚遂良等一批大臣,并任用许敬宗、李义府等,打击关陇贵族集团,提高庶族地主地位。麟德元年(664年),与上官仪谋废武后不成,反为所制,朝政进一步为武氏专掌,宫中并称“二圣”,致使太子李弘、李贤相继被杀。弘道元年(683年)病死。他统治期间,唐朝国力较为强盛,但因屡次派兵征伐西突厥,攻打百济、高丽,又经营西域,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致使战争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唐高宗628—683

即李治。唐代皇帝,公元649—683年在位。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帝位,改元永徽。永徽六年(655),废王皇后,立武后,贬逐元老重臣。显庆五年(660)起多病,以武后决百司奏事。在位期间,平定西突厥,东破高丽。永徽二年(651),始停秀才科。上元二年(675),加试贡士《老子》策。永隆二年(681),诏进士试杂文(即诗赋)两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与贞观年间复试进士科目,仍以经义策论为主,是一个很大变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