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这期间,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农村多种经营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农副产品统派购和计划管理产品逐年增多。农副产品购销长时间处于收购增长缓慢,城乡供应十分紧张状态。到1978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1.7亿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产品为78.53元,比1957年人均48.72元,增加29.8元,比1952年50.51元,增加28元,25年间人均递增1元钱。收购的品种,粮食272万吨,比1965年低2.9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料2万吨,生猪收购140.5万头,菜牛收购1.8万头,菜羊2.3万头,鲜蛋6450吨,烤烟1.87万吨,绵羊毛0.36万吨,水产品0.17万吨。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批判矛头直指“三自一包”、“自由贸易”,农村集贸市场受到猛烈冲击,被指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为了堵死“资本主义道路”,各地在没收社员自留地,禁止经营家庭副业的同时,强行关闭了农村集市。但商品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不可能用行政命令加以消灭,于是,多数地方黑市活跃,一些集市则时开时闭。当时上市的商品,主要是家禽家畜、蔬菜和菜秧、柴草之类,也有少量粮油上市。由于农产品紧缺,国家的配额供应不足,许多机关、部队、企业都到农村集市直接采购商品,尽管国家明令加以禁止,也制止不了。因此,1975年全省仍有农村集市4 820个,比1965年只减少60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全省又推行“哈尔套经验”,赶所谓“社会主义大集”,但农民不感兴趣,始终搞不起来。虽然严令关闭大批农贸市场,没有关闭的也减少场期和限制上市品种,甚至出动干部、民兵在路口对赶集农民进行堵拦,但这些都无济于事。据1976年统计,全省共有集贸市场4 772个,仅比1975年减少48个;成交金额达15.16亿元,占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46%,相当于国营、合作商业农副产品购进总值的26.38%。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