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农田基本建设历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农田基本建设历程

1949—1999年的50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云南省耕地的总量、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和耕地的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按常规统计(下同),耕地由1949年的226.09万公顷增至1999年的302.36万公顷,增长33.7%。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使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断减少。1949年人均占有耕地0.141公顷,1957年上升为0.149公顷,1990年下降为0.076公顷,1999年为0.073公顷。同时,耕地结构也在变化,总的趋势是水田面积比重下降,旱地面积比重增加。水田面积最多的是1958年为118万公顷,以后逐年下降,1980年为100.5万公顷,1990年为97.93万公顷,1999年为95.41万公顷,比1958年减少22.59万公顷,减幅为19.14%。水田面积占耕地的比重,1949年41.30%,1958年43.10%,1980年35.42%,1990年34.42%,1999年31.56%。从全省来看,一方面是经过历年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大大增加,水利化程度由1949年的10.7%提高到1999年的47%。另一方面是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建设大量占用中心城市附近的高产农田,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多数为旱地、劣地;二是按蓄水设施能力计算,有效灌溉面积是扩大了,但在中心城市,附近许多水利设施服务方向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供给农业用水转为主要供应城镇生活、工矿生产用水,因此,有效灌溉面积(以水库蓄水量折算)比统计数字要小。
云南省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中低产田地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按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中低产田地可分为八种类型:❶坡耕型,占中低产田地(下同)的57.10%,其中坡度25度以上占耕地的38.60%,水土流失严重,俗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
❷缺水型,占8.80%,不能正常供水,靠自然降水灌溉,俗称雷响田、望天田;
❸渍涝型,占3.00%,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土壤潜育化,影响作物生长;
❹瘠薄型,占11.30%,耕层浅,土壤瘦薄,产量低;
❺障碍层次型,占0.80%,存在铁盘层、沙层、砾石层,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运动;
❻毒害型,占0.11%,土壤过酸、过碱和含有毒物质;
❼高寒型,占5.40%,海拔高,热量不足,积温低;
❽其他型,占13.50%。
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的出路在于立足于现有耕地的利用改造,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全省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