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大徽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86 四大徽班

清乾隆年间先后到北京的四个著名戏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因演员以安徽籍为主,故称徽班。最先进京的是三庆班,因为给清高宗弘历祝寿,而于1790年进京。此后四喜、启秀、霓翠等班先后到京,并合并成四大徽班。徽班原本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花、雅两部戏,到京后,逐渐吸收京腔、秦腔,尤其是吸取汉调诸长,在剧目、声腔、表演诸方面发展自己,为京剧的最终形成作出卓越贡献。

四大徽班

指清乾隆时期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皇帝庆寿,安徽艺人高朗亭率领三庆班进京献艺,在北京大受欢迎。继三庆班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等戏班陆续进京。在演出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名声最盛,时称“四大徽班”。名为徽班,是因为它是由安徽盐商经营的戏班。徽班以唱二黄为主,又兼唱梆子、昆曲、罗罗等腔。进京后,徽班又将京城中流行的京腔、秦腔吸收了进去,从而以剧目繁多,曲调丰富而受到京城观众的喜爱。四大徽班各有其特色,三庆以“轴子”见长,即擅演连台本戏;四喜以“曲子”见长,即擅唱昆曲戏;和春以“把子”见长,即武戏演得好;春台以“孩子”见长,即它的童伶(演戏的小孩)很出色。徽班进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给北方观众带来了二黄调这一新腔。而且在嘉庆、道光年间,汉戏(楚调)艺人进京搭徽班唱戏,将西皮调带进京城。二黄西皮在北京的合流,孕育形成了后来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京剧。

四大徽班

清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个著名安徽剧班的合称。徽班长期在京演出,又兼收并蓄其他剧目精华,故风行一时,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大徽班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了给弘历祝寿,征调著名的“三庆徽班”入京。此后,陆续到北京剧坛演唱的还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四个著名徽班合称“四大徽班”。四班长期在北京演出,在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高腔)、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成为京剧。“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大徽班”各有特长,各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三庆班的“轴子”,以连演整本大戏《三国志》最著名;四喜班的“曲子”,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班的“把子”,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班的“孩子”,以童伶最为出色。一时京城出现“四大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直至清末,相继散落。

四大徽班

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著名的戏曲徽班。徽班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等腔的戏曲班社。从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起,这四个戏班先后来到北京演唱,并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和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变成为京剧。戏曲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故为后人所重视。

四大徽班

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著名的戏曲徽班。徽班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等腔的戏曲班社。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这四个戏班先后来到北京演唱,并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和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变成为京剧。戏曲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故为后人所重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