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旋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旋曲Huixuanqu器乐曲。17世纪开始流行。由一个反复段与几个对句段相连接,形成ABACAD……A的形式。曾在法国的钢琴曲创作中盛行一时。18世纪后期发展为由一个反复段与三个对句段相连接,形成ABACAB′A的格式。B与B′是两个同素材的对句,其调性是属调、主调关系。各段连接处插入过门,使全曲更具连续性。因与奏鸣曲相似(B相当于呈示部、B′相当于再现部,C处于发展部)故称奏鸣曲式的回旋曲。常用于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等的末乐章; 有时也作为器乐曲的独立乐章。如: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末乐章。 回旋曲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特征是音乐主题的循环,即同一个基本主题和几个不同的中间部分相互交替,形成基本主题的多次反复。早期主题简短,形象单一,段落多而分明。后经发展,主题结构规模较大,宜表现活跃欢腾的气氛。如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莫札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费加罗咏叹调等。 回旋曲一段音乐间歇性重现的器乐曲。源于古代欧洲民间轮舞歌曲。有2种基本类型(单主题、对比主题)。18世纪上半叶多用单主题,段落有5段(ABACA)、7段(ABACADA)、9段 (ABACADAEA)3种;18世纪下半叶多用对比主题,常见于歌唱性与舞蹈性的对比、活跃与安静的舞蹈形象的对比、热情洋溢与优美抒情的形象的对比等。一般以5段(ABACA)为多,插部(B、C)和主部(A)形成对比。主要作曲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肖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