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鹘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回鹘装为一种回鹘族上层贵族妇女所穿着的服装。回鹘族也称回纥族,是隋唐五代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为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先民。中晚唐直至五代时期这种具有异域风格的服装在宫廷及上层贵族妇女中十分流行,其具体款式为折领窄袖长袍,袍的领与袖口均有绣金的纹饰,其纹饰多为飞凤状的图案,穿着时头戴桃形金凤冠,冠垂步摇,脚穿云头丝履与之相搭配整套穿用。回鹘装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并富有异域风采的服装。 回鹘装 回鹘装胡服的一种。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现维吾尔族的前身),唐开元年间 (713—741),随着中西陆路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回鹘族服装传入中原,给汉族人民带来较大影响。特别在唐朝宫廷及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回鹘族服装的特点为翻领、窄袖长袍,衣身宽大,下长曳地。服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其喜用红色。服装质料大多用织锦,领口、袖口均镶有宽阔的织金锦花边。妇女的头发梳成“回鹘髻”,髻上戴一顶缀满珠宝和簪钗的金饰冠,冠尖如角,似桃形。足著翘头软锦鞋。唐朝开元年间 (713—741),妇女以著回鹘装为时,唐花蕊夫人 《宫词》中这样描写: “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说明当时皇帝出宫,宫人都著以回鹘装随驾。可见回鹘装风靡一时的情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