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群雄事略
元末农民起义及割据史著作。十四卷。明末清初钱谦益撰。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牧斋。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中允、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明亡后入清,任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明史馆副总裁。学识淹贯,工诗文,一生著述颇多。《国初群雄事略》大约编撰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作者编纂此书,意在以元亡明兴为鉴,认为“有元非暴虐之世,庚申非亡国之君也。惟其聪明自用,优柔不断,权分椒涂,政出奸佞,宠赂于焉滋章,纪纲为之委替”,这才导致“元失其鹿,斩木揭竿”,而使朱元璋“脱真龙于鱼服之中,而借以风雷,傅之羽翼”。是故作者采辑《元史》及实录、野史、文集、笔记、碑刻等,“系以年月,疏其终始,仿司马迁《楚汉月表》之意”,编为此书。
《国初群雄事略》按人物分卷,一人一卷,分别记述元末明初称雄一方的代表人物。首卷《宋小明王》记载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等利用白莲教,举复宋旗号,“倡言天下大乱”,发动红巾军起义;河南及江淮百姓“翕然信之”,红巾军势张,后分三路北伐,遭到元统治者镇压。彭莹玉、毛贵、芝麻李、布王三、孟海马、郭子兴等人参加红巾军事也在本卷叙及。卷二《滁阳王》主述郭子兴的崛起及消亡。朱元璋由“潜居民间”进而“挺身入濠梁”,投奔郭子兴为其亲兵,郭病死,朱领郭军任大元帅,声势日壮等史事,叙述颇详。卷三《天完徐寿辉》叙述徐寿辉、邹普胜等在彭莹玉的影响下起兵反元,建立天完政权。南方红巾军席卷江汉、江南,势如燎原。后徐部内讧,徐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卷四《汉陈友谅》主要叙述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王,建立汉政权并终为朱元璋所败的经过。卷五《夏明玉珍》述明玉珍呼应徐寿辉起兵,入蜀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后传子明昇,最后被朱元璋所灭。卷六至卷八《周张士诚》叙述张士诚于元末起兵,建立大周政权。以后降元又叛元,拥吴自据称诚王,最后败于朱元璋,自缢而亡的经过。卷九《台州方谷真》记方国珍反元于浙江,后时降时叛,最后投降朱元璋的经过。卷十《汝宁李思齐》叙述李以镇压元末农民起义军起家,被元朝统治者授官拜爵,至洪武二年(1369)降明。卷十一《河南扩廓帖木儿》记扩廓帖木儿由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察罕被刺身亡,他受元命袭察罕职为总兵镇压农民军,因功拜太尉、中书丞相,封河南王。入明后他拥兵割据河南、山西,后败于明军,北遁。卷十二《海西侯纳哈出》记纳哈出。纳哈出为蒙古贵族,元至正十五年(1355)被朱元璋所擒,朱释其北归后,复起兵反朱元璋。后纳哈出拥兵割据河南,至洪武十九年(1386)降明。卷十三《福建陈友定》叙述陈以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受元封累官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后拥兵割据福建一带,洪武元年(1368)被捕,拒降受诛。卷十四《东莞伯何真》写元末岭南大乱,何真率地主武装弹压,元统治者提拔他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及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后拥兵自重,元亡后以广东全省进降朱元璋。
此书于典籍捃摭较广,所述元末农民起义事,对于研究当时农民起义和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状况,了解朱元璋如何崛起及削平割据势力,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作者在编纂过程中凡发现史料牴牾处不改定,参差之处不划一,俾读者自行斟酌。其所引文字,每段必注明出处,对史料岐异则略加考定附后,以便后人查考。
有清钞本(不分卷),黄丕烈藏钞本(十四卷),张尔田藏钞本(十四卷),沈韵斋藏钞本(十四卷)等版本。近人张钧衡厘定为十二卷,收入《适园丛书》。1980年中华书局以沈韵斋藏钞本为底本,参照清钞本和《适园丛书》本加以点校出版,是为目前较好的版本。
十二卷。清钱谦益(详见《列朝诗集小传》)撰。《国初群雄事略》是他写的一部长编,主要写元末群雄纷起、明朝建国的史事,对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扩廓帖木儿、陈友定等人一一详述,但此书虽然博采诸书,而抵牾处很多,且是长编体例,参差不一。此书有《适园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