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防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93 国防文学30年代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之一。上海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周扬、夏衍等人于1935年12月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中心口号。而后文艺界又相继提出“国难文学”、“民族自卫文学”、“国防戏剧”、“国防电影”、“国防音乐”等口号。这些口号,符合人民的抗日爱国要求,因而得到广泛响应。但同时它的倡导者又排斥抗战以外的文学作品,甚至认为非国防文学即汉奸文学,表现为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为纠正这一口号的偏颇之处,鲁迅、茅盾、冯雪峰、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于是曾展开历时一年之久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1936年初,周扬等人根据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文学口号。得到广大文学艺术界的响应,郭沫若、茅盾等发表文章表示支持。“国防诗歌”、“国防戏剧”、“国防音乐”等口号也相继出现。对促进文学艺术界广泛团结、使文学艺术更好地为抗日救亡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防文学抗日战争前夕现代文学口号之一。1936年初,上海文艺界共产党组织负责人根据党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指示,解散了“左联”,正式提出“国防文学”作为文学运动的中心口号。当时由周扬、郭沫若等撰文论述了“国防文学”的现实基础和精神实质,指出它是为配合当前形势而号召各个阶层和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家,都来创作抗敌救国的艺术作品,以便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到抗敌反汉奸的总流。随后,许多文艺工作者也相继提出“国防戏剧”、“国防诗歌”、“国防音乐”等口号予以响应,《文学》、《光明》、《文学界》等刊物上,还先后发表不少“国防文学”作品。因倡导者在论述这一口号时存在着“左”的宗派主义和忽视革命文学的“阶级的领导的责任”等倾向,导致后来与鲁迅等人发生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