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圜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7 圜钱

中国古代铜质铸币。战国中后期出现,主要流通于魏、齐、秦等国。最初的形式是圆形圆孔,后来发展成为圆形方孔。在原来用刀币和刀布并用的齐、燕地区,圜钱一般是方孔,钱面周缘有郭,单位沿用“化”;在原来用布币的周和三晋地区,圜钱一般是圆孔、无郭,单位沿用 “釿”; 秦国的圜钱,也是圆孔无郭,单位用“两”。圜钱有大小,小者称半圜,重12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圆形方孔重12铢圜钱,钱文改作“半两”,即所谓“重如其文”的半两钱,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流通了二千年,至清末停止铸造。


262 圜钱

战国中期出现并开始流行的一种圆形有孔的铜铸币。主要流通于周、魏、秦等地区。铸币形式似取像于纺轮或璧环。体圆有孔的形制,比刀形、布形的铸币更易于携带和授受,因而成为有助于商品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更为进步的金属铸币形式。最初是圆形圆孔,后来则发展为圆形方孔。习惯上把钱体称作“肉”、钱孔称作“好”。分无廓和有廓两种,钱上铸有文字,重视标纪货币单位。中国币制的统一,是由秦“半两”圜钱在全国范围推广而实现的,所以秦的圜钱制度在中国的货币史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迄今发现的圜钱中,带有“共”、“垣”字圜钱较多见,均属魏钱。

圜钱huanqian

亦称“环钱”。战国末年继刀布而出现的圆形铜质铸币。主要流行于魏、秦等国,圆形,中央有一圆孔或方孔。圜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便于携带计数,由刀币和布币转化而来的。钱上铸有文字。从秦代开始,各代的量名钱和年号钱都是圆形方孔,成为定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