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圣谥号。君主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称善别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别得简),敬宾得礼曰圣。” 郑樵《通志·谥略》把 “圣” 列为上谥。历朝谥 “圣” 的君主 (包括追谥的) 很多,如唐高宗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唐玄宗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德宗为神武圣文皇帝,等等。 圣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目标。最早由西周初年的周公提出。周公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书·多方》)指出人的理性(“圣”)或非理性(狂”)系乎一念,即决定于反复的思考过程。儒家认为圣是比仁更高级的道德境界。儒家的圣的概念有二义。 (一)指最高的道德境界。 《论语·雍也》载:子贡问仁,“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云:“何当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样的人甚少,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孟子认为大行其道并能使天下化之为“圣”。他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尽心下》)其中在某一方面达到道德楷模,可垂范人世,亦可称之为“圣”,如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荀子则从完整的社会伦理关系上规定圣,他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二)指达到最高的才智境界。《书经·洪范》说:“睿作圣。”孔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儒家以圣为一种最高的理性之状态。《孟子·公孙丑上》载称,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汉儒以圣与智相互阐发,认为智是圣的始基,圣是智的最高升华状态。《大戴礼·四代》说:“智,圣之始也。圣,智之华也。”圣人是儒家最高最完善的道德人格。(参见“圣人”条。) 圣封建时代尊称德行最高、智慧最广、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人。圣人高于仁者。子贡问“如有博旋於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孔子答:“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圣人多能,大宰问於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论语·子罕》)圣人具有先天之“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zhong),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圣人作则万物亲附。(《易·乾卦·文言》)故儒家多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为圣人。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荀子则以礼义法度皆圣人积思虑而造也(《荀子·性恶》)。孟子又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故“圣”亦近于“神”。子贡曾问于孔子曰:“夫子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