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均田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8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实行的计丁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中叶,北方经长期战乱,户口流徙,土地荒芜。为了解决劳动力与土地分离的矛盾,保证赋税收入,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采纳李安世建议,颁布均田令,其内容:(1)男子年15岁以上授露田(种植谷物的田)40亩,妇女20亩。奴婢授田与普通男女同。丁牛1头授田30亩,限4牛。当时行休耕法,轮休1年者加倍,休2年者加2倍。初授田的男子另授桑田20亩,规定在其上至少种桑50株、枣5株、榆3株。桑田计入倍田,不另加发。在以麻布为“调”的地区,男子另授麻田10亩,女5亩。凡迁地新居者,每3人给宅地1亩,奴婢5口1亩,田给主人。(2)露田与麻田有授有还。年老及身死须还田。奴婢和耕牛随增减而还授。桑田则为世业,可传给子孙。露田、麻田不准买卖。桑田可以买卖,但以按现有丁口计算的授田定额为限,缺者可买进不足,盈者可卖其多余。(3)政府鼓励到宽乡去垦耕荒地,但授足的不准无故迁徙。(4)各级地方官吏按职位授给职分田。农民受田后,须向政府缴纳赋税。太和十年(486)又颁布了向均田民征收租调的法令。规定:一夫一妇缴纳租粟2石,调帛1匹。民年15岁以上未娶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纳一夫一妇之租调。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唐均行此制,只具体办法不尽相同。唐中叶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授田严重不足,加之制度本身的弊端,行之300年的均田制逐渐瓦解。 均田制juntianzhi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分配给直接控制的农民以份地,以及按等级把土地和奴婢分配给皇室、贵族、勋臣、官吏的制度。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原则是计丁授田,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耕牛每头加给30亩,限4牛。露田于年老身死时交还官府。土地一般不准买卖。另外,男夫加桑田20亩,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不准买卖。地方官按品级授给公田。授田先贫后富,先桑田后麻田,并对老小病残为户者有所照顾。北魏时,均田制在客观上对缓和民族矛盾,加速各少数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以及恢复农业生产,都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这一制度,施行时间长达300多年。历代做法不断变革,到唐中叶以后,均田制衰亡。 均田制system of even allocation oflands北魏至唐几代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均田制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制定的土地分配制度。《魏书·食货志》: “ (太和) 九年 (公元485年)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一) 诸男夫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依良。丁牛1头受田30亩,限4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二)、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隨有无以还受。(三)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四) 诸初受田者,男夫1人给田20亩,课莳余,种桑50树,枣5株,榆3根。非桑之土,夫给1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3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五) 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六)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七) 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八) 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11以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踰70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九) 诸还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十)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十一) 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之处,不得无故而移。(十二)诸民有新居者,3口给地1亩,以为居室,奴婢5口给1亩。男女15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十三) 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十四) 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 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十五)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均田制北魏迄隋唐的土地制度。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按规定数量加倍或加两倍实授,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者露田还官,桑田传之子孙。露田不准买卖,桑田可买不足卖有余。奴婢和壮牛按规定相应受田。受田者承担租调。北齐河清三年(564年)颁布均田令:一丁受露田八十亩,妇受露田四十亩,不准买卖。男丁受永业田,即桑田二十亩,可世袭。奴婢和耕牛按规定受田。隋开皇元年 (581年)颁布均田令,其中农民受田与北齐均田令同。唐武德七年(624年)、开元七年(719年)、二十五年(737年)三次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十八岁至二十岁的中丁、二十一岁至六十岁的成丁受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六十岁以上老丁及笃疾废疾者受田四十亩,寡居妻妾受田三十亩,其中单独立户的寡居妻妾受田五十亩,皆有永业、口分之别。口分田不许买卖,永业田在一定条件下准卖。各代均田制中均规定官僚贵族的受田标准。唐代还规定男女道士和僧民受田标准。唐中叶推行两税法,标志着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级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华北及中原地区经长期战乱,土地荒芜,民多荫附,出现30、50家为一户甚至一宗将近万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按户征收的赋税收入。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农民人数并按官吏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亦受田。有牛1头受田30亩,以4头为限。授田不准买卖。授田一般都是加倍,轮作土地加两倍。年老身死,须还田给官府。另,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终身不还,可传给子孙。在缴纳麻布为“调”的地方,另给麻田,男10亩,女5亩,奴婢相同,新附民户。加给宅地,每3口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均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地方官也按级给公田。均田制下仅分配无主荒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北魏所创均田制,嗣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袭,但历代办法略有变更。北齐至隋一般为男年十八授田,男80亩,女40亩。隋唐都按官爵授给贵族、勋臣、官僚以永业田。唐代授田名目、数量均有不同:女一般不授田,奴婢、耕牛也不再授田。至唐中叶,因丁口滋长,闲田日少,不能再按规定授田,均田制遂趋衰亡。 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创立的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西魏北周时期曾在关中地区推行过这种土地制度。其内容是:“司均掌田里之政令,凡人口十以上宅五亩,口九(《通典·田制》作“口七”)以上宅四亩,五口以下宅二亩(《通典·田制》作“三亩”);有室者田百四十亩,丁者田百亩。”(《隋书·食货志》)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同北魏初创时的均田制相比,大致有以下异同:第一,成丁受田的年龄,北魏规定从十五岁起,北周改为十八岁;第二,北魏有露田加倍授给的规定,北周则不予加倍;第三,北魏对受田奴婢的数量没有限制,北周则予以限制。 均田制北魏至唐所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485年,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此制,其主要内容是: 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 男子每人授桑田20亩,产麻之地授麻田10亩,妇女5亩,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他田年老免役或身殁时要归还朝廷,桑田在特定范围内可以买卖。并规定,奴婢可同平民一样授田,有牛一头可授露田30亩,限4头,狭乡可迁宽乡,但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迁徙。此制为以后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但有所损益,如唐代的均田制便规定: 18岁以上的丁中男授田一顷,其中20亩为永业,80亩为口分,永业田可传之子孙,口分田年老或身殁时还公等。唐代奴婢、妇女和牛不再授田。同时,唐朝对均田制下土地的买卖限制益形松弛,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买卖,这样更助长了豪强富家的兼并。至唐开元、天宝年间,大土地所有制急剧发展,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大量的均田民失去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便成了一纸空文。自北魏到唐天宝年间,均田制前后推行数百年,它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均田制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它并没有触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它的破坏也便是势所必然。 均田制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有:15岁以上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70岁以后或身死还官。桑田世袭,不官之处给麻田10亩,妇人5亩。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官吏按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北魏以后,北周、隋唐均沿用均田制,也有一些变动。唐代均田制逐渐破坏,780年杨炎行两税法,均田制废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