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坐忘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坐忘论

道家养生学重要著作。唐代司马承祯撰。一卷。《唐志》、《宋志》均著录。卷首有真静居士序,述锓印本书缘起。谓“其坐忘总说,不过无物无我,一念不生”。所谓“坐忘”,盖本庄子“心斋”、“坐忘”之旨,修达“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之域。坐忘即无所不忘,“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按修习次第,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篇。末附 《坐忘枢翼》总括其要。此论祖述老庄清静坐忘之旨,兼摄止观双修定慧之说,言简而意深,对后世练养者影响很大。载《道藏》第七百零四册、《云笈七签》卷九十四。另有明代吴勉学 《二十二子》 本,题 《司马子》。

坐忘论

道教典籍。唐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著。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等都曾召之入宫。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坐忘”一词初见于《庄子·大宗师》:“‘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其要旨为顺任造化,坐忘宅神,修养虚气。
《坐忘论》叙述“坐忘”得道的七个阶次。“信敬”指相信“坐忘”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断缘”指摒弃一切俗事尘缘,“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收心”指守静去欲,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简事”指安分守己,不求分外之事,“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真观”指看透事理,“观见真理”,“须舍诸欲,住无所有,徐清有本”,才能了见是非,达到“真观”。“泰定”,指达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的境界,“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得道”指的是修道的结果,“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司马承祯另有著作《天隐子》,提出修仙之道的渐进过程,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和神解等五个“渐门”,也是通过“坐忘”,达到精神上的自我解脱。
司马承祯的坐忘理论,由于轻外丹、重存想,因此相较于魏晋南北朝重外丹的倾向是一巨大的转变,同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宋明理学的主静思想,就有司马承祯修道理论的影子。宋代苏轼有《水龙吟》词感慨说:“古来云海茫茫,蓬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
明《道藏》的“太玄部”和《云笈七籤》卷九十四,均收有《坐忘论》,其中文字略有差异。道教研究者一般均以《云笈七籤》本为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