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垂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垂帘封建宫廷朝会形式之一。指在特殊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会见大臣和处理政事时殿上以帘子遮隔,即 “垂帘”。皇太后临朝,始于西汉高后吕雉,但《汉书》上并没有提到 “垂帘” 二字。最早使用垂帘二字的是唐高宗时的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 (即武则天) 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予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后来发展成为皇帝年幼,太后当权也称 “垂帘”,皇帝长大成人亲理政事则撤帘 “归政”。宋朝真宗刘后 (章献太后)、英宗高后 (宣仁太后) 等都曾有过垂帘。清王朝慈禧太后在咸丰帝死于热河之后,于北京发动政变,杀肃顺等人,改元 “同治”,与皇后钮祜禄氏实行两太后垂帘。同治皇帝死,她立其五岁侄儿为光绪帝,继续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因此垂帘在清宫有较详细的规制。清制垂帘有召见与引见两种不同的仪式: 召见内外臣工,地点在养心殿东暖阁,由议政王、御前大臣之中轮流选派一人,将召见官员带入进见。京外官员引见,地点在养心殿明殿,由议政王、御前大臣带领御前、乾清门侍卫等,依序班立,皇太后座前垂帘并设置黄案,引见官员的名单须呈进,注明应拟谕旨,由带领的堂官依照惯例进绿头签,再由议政王、御前大臣领人引见。届时,皇太后在名单上钦定之后交给议政王、军机大臣传旨发下。在明殿垂帘是用黄纱屏八扇,在东暖阁是于东大墙前面罩上一幅黄幔,均不是用真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