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垮掉的一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垮掉的一代

美国战后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始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旧金山北海滩、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韦斯特和纽约格林威沾村等地一些玩世不恭的艺术家群体中。他们不修边幅、衣衫褴褛,故意模仿下流举止,使用 “嬉皮士” 的爵士乐词汇,来表示他们的 “反传统”。
凯鲁亚克 (1922—1969) 是这个运动的发起人和发言人。“垮掉派” 又译作“避世派”、“疲蹋派” 这个生造的词,首先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他的小说共有18部,都是自传性的现实生活写照。他的写作速度很快。《在路上》 (1957) 仅用三个星期脱稿,他写的内容也无非是一群年青人到处浪游。这些年青人所爱的是生活、美、爵士乐、性、麻醉品,而极度痛恶闹钟、时刻表、路线图。他们的反叛情绪形成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和保守的正统文化发生冲击。1950年,凯鲁亚克和巴罗斯各自完成了一种垮掉派小说,即 《小镇和城市》 与 《吸毒者》 (1953)。霍尔姆斯起而仿效,也写了一部小说 《走吧》,更直言不讳地反映垮掉派青年的生活体验,同时又在 《纽约时报》 上大肆吹捧垮掉派文学。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垮掉派组织,领头的李普顿在1955年发表了小说 《神圣的野蛮人》。
在旧金山,一群反学院派诗人聚集在“城市之光” 书店的周围,他们的首领是后来成为垮掉派理论家的雷克思罗斯。“垮掉的一代” 的诗人要求诗从学院派追求辞藻华丽的诗风下解放出来,回到街头上去。他们在爵士乐的伴奏之下高声朗诵,诗句往往支离破碎,还掺杂一些不堪入耳的淫词秽句。1955年夏天,垮掉派诗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颂会。金斯堡 (1926) 在会上朗诵他的 《嚎叫》,这首长诗以呼天抢地的哀号来恸哭 “我这一代精英”,斥责在 “莫洛克” (火神) 统治下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他的诗朗诵轰动全国。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发表后,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
尽管 “垮掉派诗” 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但因其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凯鲁亚克的 “路边小说” 除 《在路上》 外,还有 《地下人》、《达摩流浪汉》、《特莉斯苔萨》、《孤独天使》 等。他们继承了马克·吐温所开创的描写流浪生活的美国文学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作家所摹仿的模式。在这种小说中,主人公为逃避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自己的归宿,同时他们毫无顾忌地自我剖析,大谈自己的遭遇和恋爱。这种 “个人新闻” 的体裁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巴罗斯的代表作小说 《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 “真正地狱般” 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论战。他后来的作品如 《诺瓦快车》、《柔软机器》 和《爆炸的火车票》 等,采用真实和梦魇相结合的手法,全面地、冷酷地、幽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厌恶。他对暴行、堕落、吸毒、犯罪的描写技巧是第一流的,他又在语言和小说创作方法方面大胆尝试,用 “剪贴法” 拼凑和改革小说的结构,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

20世纪50~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凯鲁亚克(1922~1969)称其小说《小镇和城市》中所描写的战后青年为“垮掉的一代”而得名。此派作家均为失意青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特别是对美国战后的政治深感不满,故而逃避现实,追求感官刺激,吸毒酗酒,男女混居,无所顾忌,甚至从参禅念佛中发泄怨愤。创作上以现代派自居,撒开传统,大胆创新,让个人思想感情毫无约束地信手写出,故而“路上小说”、“自发式散文”、“放射诗”等新奇独特的体裁广为流行。其内容与形式表现了该派作家的狂颠迷乱、消极颓废与对现实的畸形反叛。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有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1957),艾伦·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及其它》 (1956)、《凯迪士及其它》 (1960)等。前者描写“垮掉分子”的流浪生活,被大批精神苦闷者奉为“生活教科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