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7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建造的用作防御的构筑物。包括闭合的高大墙垣、城门、楼橹、城壕等。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另外,也指为守护边界或屯兵保寨的防御墙。早期的城墙以夯土造筑。南宋末年出现了砖石包砌的城墙,并逐渐取代了夯土城墙。城门、城壕、瓮城、敌楼、墩台、弩台、吊桥、闸板等其他防御设施也随着攻防技术和筑城经验的发展而逐渐地健全与完善起来。 城土成为“城”。古代筑城,以高墙围之,以御外,以治民。《左传纪事本末》: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 邑。邑曰: 筑,都曰: 城。……城诸及防。书,时也。凡士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城唐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如长武城、受降城等。城设使,统领戍军防边、作战。 城古代围绕都邑四周的墙垣,为防御之用。城有两重,里围叫城,外围叫郭(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