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基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基因jiyin

是能决定某种独特性状(如眼的颜色)的染色体片段,或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RNA病毒中为RNA片段)。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信息载体,遗传信息贮存在DNA的碱基序列中。DNA通过自我复制合成出完全相同的分子,从而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在后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转录到信使RNA分子上,再转译成各种蛋白质的特定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质执行各种生物功能,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整个过程叫做“基因表达”。
基因是遗传的最小功能单位,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小病毒的核酸只含几个基因,大肠杆菌染色体含几千个基因,估算其基因长度为1kb(千碱基对)。人类染色体含有的基因更多(约1050万个),其DNA的总长约为2900000kb。基因可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两大类。结构基因又分RNA基因(终产物为tRNA或rRNA)和蛋白质基因(终产物为蛋白质)两种,而以后一种居多。调节基因只含有具调节功能的序列,它们中有些是指示结构基因起始或终止的信号,有的参与调节结构基因的转录作用。近年来发现,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特别是蛋白质基因含有“居间序列”,即不为多肽链编码的片段。这种序列也可以转录,但其转录产物在加工过程中被除去,而不在有功能的成熟RNA中出现。这种特殊的加工过程叫做“剪接”。居间序列也叫做“内含子”,基因中编码的片段叫做“外显子”。内含子的存在使基因成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如鸡卵清蛋白基因含有7个内含子,它们把基因的编码部分分割成8个外显子。又如,小鼠珠蛋白基因有2个内含子,鸡卵伴清蛋白基因有17个内含子,卵类粘蛋白基因有6个内含子等。内含子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基因中,原核生物基本上无内含子,较低等的真核生物如酵母也罕见。外显子长度变化小,一般不超过150bp(碱基对),而内含子散布在基因的不同位置,长度范围从50bp至10~20kb不等。由于内含子的平均长度比外显子长的多,脊椎动物基因较10年前所预计的要大得多,大约是编码序列的10~30倍,最大的基因长度可达200kb,至于50kb长的基因更属常见。图示鸡卵清蛋白基因,全长7700bp,而转录生成的成熟(有功能的)mRNA只有1872个核苷酸。内含子的功能还不清楚。


图576 卵清蛋白基因
基因总长7700bp,被7个不编码区(内含子,白色,用A、B、C……代表)
分割成8个编码片段(外显子,黑色,用1、2、3……代表)。数字为该片段的长度,以
bp表示,编码部分的总长度为1872bp。

有人认为内含子是进化中某种过程的遗物,可能内含子把基因分割成许多“可交换的单位”,便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基因。也有人认为最早的生物曾有过断裂基因,现存的原核生物及低等真核生物的无内含子基因组是快速复制施加进化压力的结果,即序列合理的精简。1981年切赫(Cech)等发现四膜虫(Tetrahymena)大核rRNA前体的成熟过程是“自我剪接”。以后,进一步弄清了起催化作用的RNA,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切下来的内含子转录产物的一部分。现在已经知道这个RNA有以RNA为底物的5种酶活性。这可能在探讨生命起源方面有重要意义。

基因gene

位于DNA或R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基本的遗传功能单位。多数生物的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呈线状排列,细胞质中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上。
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孟德尔最早认定生物的各种性状由特定的遗传因子所决定。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nsen)首先提出基因一词,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1903年美国萨顿(W.S. Sutton)发现染色体行为与孟德尔遗传因子行为的一致性,提出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每条染色体上载有数目不等的基因。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 H.Mor.gan)通过对果蝇的遗传学研究,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以一定的线性顺序排列,互相连锁。长时期中,基因被认为同时是功能、交换和突变的单位。1955年美国本泽(S.Benzer)研究大肠杆菌T4噬菌体速溶突变基因γ Ⅱ的精细结构,发现基因内存在不同的突变位彼此可以交换,提出顺反子的概念。早在1914年美国埃默森(A. Emerson)对玉米籽粒的斑驳现象,推论有不稳定基因的存在,直到50年代被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的研究所证实,她发现玉米中的Ds-Ac解离激活系统,即现在称为的跳跃基因或转座因子Tn(见转座因子)。1942年美国比德尔(G.W. Beadle)和塔特姆(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指出基因的原初功能是合成蛋白质。1961年,法国的雅各布(F. Jacob)和莫诺(J. Monod)提出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的概念,阐明它们的性质,相互关系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调控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分子遗传学和基因操纵的发展,对基因认识有新的进展。1977年桑格 (F. Sanger)在噬菌体φ x174中发现重叠的基因,基因E的第一个密码子从D基因中央的一个密码子开始,从此改变了基因不重叠的概念。70年代发现在真核基因结构中存在插入顺序即内含子,它不编码蛋白质,使基因间断而不连续,故称之为断裂基因。迄今断裂基因的转录加工机制尚不清楚。1973年,美国的科恩(S. N. Cohen)和张(A. C. Y. Chang)等人发展了DNA分子克隆技术,为获得特殊基因及其大量拷贝以供基因工程应用带来方便。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0世纪初,约翰逊提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观念,指出二者的关系和区别(见基因型与表现型)。生物的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分别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其在染色体或DNA上的位置有等位与非等位的差别(见基因等位性)。基因的表型效应有单效和多效的情况。基因的单效是基因主效应明显的一种状态,例如孟德尔研究的豌豆七种性状。基因的多效性,如家鼠毛色基因Ay,使毛色变成黄色,当同质结合时则产生致死效应;水稻的矮生性基因d1,不仅使株型矮化,也可发生叶片和穗子挺直,叶色浓绿,籽粒小而圆等变化;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调节基因1ac Ⅰ发生突变时,可导致β-半乳糖苷透性酶、β-半乳糖酶和β-半乳糖苷乙酰基转移酶不能形成等。反之,同一种性状常受多种基因共同控制 ( 见基因互作)。
基因与环境 性状是基因型与内外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内在环境是生物的性别、年龄和背景基因型,即性状直接有关的基因以外的残存基因型。外在环境是指生物体所处的生活条件即阳光、温度、营养等。中国报春花(Primula L.)在室温中生长开红花,移至35℃高温下变为开白花,但基因型未改变。曼陀罗(Datura L.)的紫茎是显性,绿茎是隐性,杂合体曼陀罗生长在高温强阳光下呈紫色茎,当温度较低光照较弱时,紫色变浅。金鱼草的红花与白花杂交的杂合子代,在光线充足、低温条件下呈红色,在遮荫温暖条件下则呈白色,介于二者间的条件下为粉红色。基因型是个体发育的内因,决定性状发育的可能性,发育成何种性状与环境条件影响有关,但环境条件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基因型。
基因的分离筛选和利用 自1969年从大肠杆菌分离得到第一个基因——乳糖操纵子,至今已经发展了多种获取基因的方法,可归纳为三条途径: ❶人工合成基因,从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推断出遗传密码,用化学方法合成DNA片段,利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的关系,使单链片段形成双链,最后由DNA连接酶将各个片段连接起来; 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是1970年人工合成的由77个核苷酸对构成的酵母丙氨酸tRNA基因;
❷利用反转录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与之互补的DNA单链,再复制成双链DNA(cDNA);
❸从供体细胞分离出目的基因,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特异性地识别双链DNA分子上的核苷酸序列,切取DNA片段。建立基因文库(见基因文库),从中筛选目的基因。筛选方法是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与之进行分子杂交,从放射自显影中选出。得到的目的基因往往数量极少,须加以富集扩增。即将需要的基因(DNA片段)随机地连接到载体酸分子上(质粒、噬菌体等),然后转移进适当的寄主细胞,通过细胞增殖而产生DNA片段的无性繁殖系,即分子克隆。筛选出来的基因和载体构建成重组体DNA分子,可导入受体细胞,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实现遗传改造。1977年底,美国首先成功地使大肠杆菌产生出动物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S)。1983年美国将带启动子的菜豆G1储藏蛋白基因和T1质粒重组,导入向日葵,得到表达,产生G1蛋白。现在已知植物固氮基因有17个,分属7个操纵子,全部已分离引入酵母菌,并能正常地复制,但还不能表达。若能将固氮基因导入禾谷类作物得到表达,将使农业生产出现重大变革。

基因

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酸序列。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分为能编码多肽一级结构的(如结构基因)、能转录成RNA但并不转译的(如tRNA基因)、有功能意义但根本不转录的(如操纵基因)基因等。现代的基因概念指能产生一条多肽链的一段DNA分子。包括前导区、尾部区、插入序列(内含子)、编码序列(外显区)等四部分。

基因

是指存在于细胞内具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这种遗传单位的概念最早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建立,但这个词后来由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约翰逊所提出。根据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等的研究,这种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作直线排列。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多数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一个片段。它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基因gene

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单位。也是生物体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化学本质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链上一段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最早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W.L.Johannsen)于1909年定名,以取代孟德尔所称的遗传因子。具有以下特性:
❶独立性。可随细胞分裂,随机分配,独立地遗传给子代。
❷连续性。通过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❸稳定性。在同一个体不同细胞里保持一致,不同的基因共处在一个细胞内也互不沾染,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改变其结构与功能。
❹一般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并呈直线排列。
❺可作为交换和突变单位。
❻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在分子水平上,一个基因可包含多个重组子或突变子。(见“顺反子”)

基因

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
基因通常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称为核基因,也有少数基因位于细胞质内的叶绿体或线粒体内。在细菌等原核生物中则没有染色体结构的存在。此外,有些病毒的基因则位于RNA分子上。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大部分是受基因控制的。基因之所以能够控制性状,是由于它控制了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表达。而生物体的大部分性状是蛋白质的表现形式。这些蛋白质中的一部分属于结构蛋白,而更多的则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的催化剂——酶。基因就是通过对体内生化过程的有效控制,而实现对性状的控制的。
基因的分类。根据基因功能的不同,可将基因分为:
❶结构基因。这类基因是酶为结构蛋白编码;
❷转移RNA基因。只转录转移RNA,而不为蛋白质编码;
❸核糖体RNA基因,只转录核糖体RNA,也不为蛋白质编码;
❹操纵基因;
❺调节基因。后两种基因对结构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
基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它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基因的稳定性,才使它能稳定的遗传下去,保持连续性。同时基因又有一定的可变性,所谓可变性,是指它可能由于细胞内外诱变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可变性是变异的基础,它为生物的进化积累材料。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矛盾的,又是协调统一的,这就是基因的两个特性。
基因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如调控基因和操纵基因就是专门来调控结构基因表达的。同时,基因的表达是有一定时空顺序的。生物的发育过程就是通过基因的有序表达来实现的。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一直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基因

参见 《知识经济卷》 中 “基因”。

基因

位于DNA或R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1909年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ssen)首次提出。1910年美国的摩尔根(T.Morgan)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以一定的线性顺序排列。1942年美国比德尔(G.W.Beadle)和塔特姆(E.L.Taturm)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1955年美国的本泽(S.Benzer)提出顺反子概念。1961年法国的雅各布(F.Jacob)和莫诺(J.Monod)提出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的概念。1973年,美国的科恩(S.N.Cohen)和张(A.C.Y.Chang)等人发展了DNA分子克隆技术。

基因

英文gene的音译。指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单位。这种遗传单位的概念最早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建立,但这个名词是后来由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约翰逊所提出。根据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等研究,这种单位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作直线排列。基因的含义原来包括三个内容:(1)在控制遗传性状发育上是作用的单位;(2)在产生变异上是突变的单位;(3)在杂交遗传上是重组或交换的单位。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基因是具有特定的核苷酸顺序的核酸(主要为脱氧核糖核酸)区段,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但一基因内部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突变和交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