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jiyin de ziyou zuhegueilu
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的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又称独立分配规律。已知豚鼠控制毛色的基因座(BB或Bb=B_=黑,bb=白)和控制毛长的基因座(LL或L1=L_=短毛,11=长毛),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具黑色短毛(BBLL)和白色长毛(bbll)两纯系亲本杂交,由于黑对白以及短对长呈显性,所以杂交一代(BbL1)的表现型为黑色短毛。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即一对等位基因的每个成员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每个成员自由组合,所以F1形成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BL:Bl:bL:bl=1:1:1:1。F1相互交配,所得F2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即F
2中,黑短:黑长:白短:白长=9:3:3:1。这是因为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呈完全显性,且B和b以及L和1的分离相互独立,表现型各自按(3:1)的比例分离,所以F
2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是(3:1)
2=9:3:3;1。同理,如果纯系亲本涉及3对相对性状,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且F
1都呈完全显性,则F
23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是(3:1)
3=27:9:9:9:3:3:3:1。依此类推,在上述条件下,n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是(3:1)
n。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在理论上,可用来阐明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以人为例,假定每对染色体有一个基因的差异,纵使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也可产生2
23种表现型。因此,基因自由组合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育种实践上,根据自由组合规律,还可用杂交方法把不同亲本优良的非等位基因进行重组,形成新性状组合的个体。在上述豚鼠例子中,已有亲本是黑短(BBLL)和白长(bbll)。如果育种目标是黑长纯合体(BBll),则经双亲杂交可把所需基因组合在一个个体内(BbLl)。F1相交,由于基因重组而导致的性状重组,就有可能在F
2出现所需性状的个体(见上表)。同样,根据自由组合规律,还可预测杂种后代中所要求性状个体出现的比率,以确定杂种后代群体的大小。在F
2中,黑长个体出现的比率为3/16,而其中纯合的占1/16。所以要想在F
2中出现一对黑长纯合体(BBll),平均说来,该群体至少要有32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