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9 塔

又称“佛塔”、“宝塔”和“窣堵波”、“塔婆”、“佛图”、“浮屠”等。一般为高耸的点式建筑,专门用作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牙、佛毛发等)、佛经、佛像、僧人遗体等用。塔起源于印度,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技术,派生出多种类型,出现了中国特有的种种古塔。中国的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刹和地宫五部分组成。在平面形式上,有正方形、十字形、内圆外方形、外圆内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圆形等。在材料上,有木、砖、砖木结合(塔身为砖,塔檐为木)、石、土、铁、铜、琉璃、陶瓷等,多姿多彩。其结构和造型又可分为楼阁式塔、单层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花塔、过街塔和其他形制的塔。塔常与佛寺组合修建,其组合形式有的是塔为主体,建于佛寺的中心位置;有的在中轴线上,塔殿并重,或塔在殿前式布局;有的为塔在殿后,以塔衬殿的作法。有的塔为独建,也有的为双塔、多塔(三座以上),甚至塔林。中国现存的古塔达2千余座,千姿百态,瑰丽无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塔ta

起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建筑物。相传释迦牟尼死后,遗体火化烧出了一些“舍利子”,他的弟子们将这些舍利子带到古印度各地,修建了8座坟冢分葬。坟冢为覆钵形,下面是一座高台,坟顶立一根尖刹。这种建筑便是最早的塔。梵语称作STUPA,中文译音为“窣堵坡”、“浮屠”、“浮图”等。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师在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建筑——塔。

塔的结构示意图

1.塔刹 2.塔身 3. 基座 4. 地宫 5. 宝函


我国古塔现存三千多座,种类繁多,丰富多采。塔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如从平面形状上分,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以建筑材料上分,又有木、砖、石、金、银、铜、铁、琉璃砖瓦造的等等。从佛教教义上讲,又有所谓生身舍利、法身舍利、各种宗教派的塔等等。为了概括和突出古塔在我国古建筑中的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予以分类,大约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及门塔、宝箧印经塔等。现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古塔,分别简述如下:
大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城南慈恩寺内。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为贮藏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而建。塔高5层。武则天时重修,增高为10层。后经战乱破坏,只存7层。经明代修葺即今塔。塔身系青砖砌成,高64米,呈方锥体,底层各边长25米,逐层缩小。每层四面各有一券拱门。塔内呈方形,有扶梯盘旋而上,可凭栏远眺。该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为典型的楼阁式建筑。塔底的门楣上雕刻唐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门旁嵌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均是唐代珍贵文物。
祐国寺塔 在河南开封市内。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为八角十三层仿木构楼阁式砖塔,高54米多。塔身外包砌红、褐、蓝、绿各色琉璃砖,因红、褐色调近似铁色,故称“铁塔”。塔身细部的琉璃上有佛像、菩萨、飞天、狮子、宝相花等装饰花纹50多种。雕工精细,神态生动,为宋代琉璃砖雕艺术的杰作。此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琉璃建筑。
嵩岳寺塔 在河南登封嵩岳寺内,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呈十二角形。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这是密檐塔的特点。塔身之上叠涩出密檐十五层,塔檐之间每面各有小窗1个。15层之上,为一巨大的仰莲瓣组成的须弥座,以承托七重相轮组成的刹身,刹顶为巨形宝珠。整个塔的外形,呈圆和的抛物线状。巍峨挺拔,雄伟壮丽。
崇圣寺三塔 在云南大理城西北原崇圣寺,三塔鼎足而立。大塔方形,中空,名千寻塔,为密檐式建筑,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米多,共16层,每层正面中间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根据塔的形制和云南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及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分析,此塔建于唐开成(836-840)以后。南北小塔实心,八角形,各十层,均高42米。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等,华丽庄重,两塔顶各有3个衔接的铜制葫芦。第二个葫芦上遮有八角伞,其周边系铜铃,从建筑风格上看,两塔建于五代(907-960)。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阜成门内。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因塔身外部皆抹白灰,俗称白塔。高50多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使塔从方形折角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硕大的覆钵形塔身,形如宝瓶,外形粗壮稳健。刹座呈须弥座式,上立着下大上小的刹身,用砖砌成相轮十三重,其上置巨大的铜制宝盖,其周边悬挂着透雕铜制流苏和铜铃。宝盖上是刹顶,为一座铜制小喇嘛塔。1978年维修时,发现塔内藏有乾隆所赐的僧服、经书等各种珍贵文物。据记载,该座塔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是我国喇嘛塔的最早代表作。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在北京西直门外,明成化九年(1473)建成。塔和宝座全部用汉白玉石建造,下为高7米多的四方形宝座,座前后辟券门,内有石梯盘旋而上通向宝座顶部。座上分建五座平面方形、单层密檐塔和一座琉璃罩亭。五塔分立在宝座中心和四角。中间一座较高,有十三重檐,四角的四座均是十一层重檐。塔身及金刚宝座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造型虽近似印度建筑,但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是中国建筑吸收外来文化的创造性作品。
佛宫寺释迦塔 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高67.31米,楼阁式,塔身外观五层檐,每层出平座,内部则有四个暗层,实为九层,每层均有楼梯盘旋上下。平面呈八角形。平座上绕以柱杆游廊,可供周览眺望。塔的中心为了安置佛像,以各种斜撑和支柱结合使用,增强了塔体的刚度。由于塔的结构庞大复杂,各种物件变化很大,仅斗拱就有六十多种不同尺寸与形式。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木塔。木塔多次受强烈地震的波及,但没有任何损害。1974年维修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等珍贵文物,对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是供奉和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建筑。又称佛塔、宝塔、浮屠、佛图、浮图。中国古塔的形式来源于印度的“悉堵坡”,在印度语中是“坟”或“宗庙”的意思,是释迦牟尼去世后,各地弟子为分藏他的舍利而建的坟的形式。它由圆或方形,多边形的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演变成中国古塔后,台基变高成塔身,下有塔基和地宫,台基以上部分缩小成为塔顶的装饰。相轮上增设宝珠、塔刹等。中国的佛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花塔、过街塔等多种形式。楼阁式塔有木塔和砖石结构塔,有屋檐和平台栏杆,楼层各边有门窗可以登临远眺。晚唐前,塔的平面以方形为主,宋辽时期变为八角形,也有六角形的。密檐式塔为砖石造,塔身底层最高,以上各层逐层收缩,呈梭形,上部各层仅具装饰作用。唐代塔采用方形平面,塔内空心,可以木梯或砖梯登临各层塔心室,唐以后多为实心塔。辽代塔流行八角形平面,明清时期则多采用实心的墓塔。单层塔多以砖石建造,用作墓塔。喇嘛塔自元代以后在内地大量建造,由塔座、瓶形塔身和塔刹组成,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以上四种为内地大量建造的常见的佛塔形式。


俗称“宝塔”。由下至上逐层缩小、高耸空间的尖顶建筑物。横断面通常为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多边形。一般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古迹,供观赏和攀登。参见“艺术”中的“塔”。


中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原是印度佛教的纪念建筑。梵文为Stupa,巴利文为Thupo,中文音译为“窣堵波”或“塔婆”。用以藏舍利(佛骨)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起先为木结构后渐为砖石结构代替。有楼阁式等多种类型。参见“工程技术”中的“塔”。

“佛塔”或“宝塔”的简称。佛教建筑。源于印度,梵文称“窣堵波”或“浮图”。为安放“舍利”或藏经卷之用。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构成,多为木、砖、石制。塔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民族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楼阁式佛塔。种类很多,有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墓塔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3:58